或因克伐,致疮不能溃散,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腐肉自去,
人参 黄 当归(酒拌) 川芎 芍药(炒)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 甘草(炙) 连 翘(各五分)
上作二剂,水煎徐徐服。
托里散
治疮疡。因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及恶寒发热,宜用此补托之。
人参(气虚倍用) 黄 (炒) 当归(血虚倍用) 白术(倍用) 茯苓 芍药(酒炒。各五分) 熟地黄(二 钱 上作二三剂,水煎服。
替针丸
治疮疽,脓已成不溃者。
陈坏米(一钱) 砂(五钱) 雄雀粪(四十九粒,直细者是也)
上为末,米粥丸,麦粒大。每用一粒,粘疮头上,以膏药贴之半晌,其脓自出。若疮头透而 脓不出,或出而愈痛,或发热,血气虚也,用托里散。或作呕吐痰,食少体倦,脾气虚也,
用六君子汤。
五福化毒丹
治热毒蕴积,赤咽干,口舌生疮,或头面疮疖,谵语不宁。(方见胎毒疮疡)
按∶前方生血凉血,解毒寒中之剂,形病俱实者,殊有良验,但一二丸即止,不可过,多则 反伤元气,变症不可胜言也。
天乌散
天南星 赤小豆 草乌 黄柏(各等分)
上为末,姜汁、米醋调贴患处。
四物汤
治发热烦躁,或日晡热。若因脾虚不能生血者,则用六君子汤之类,忌用前药。(方见
四君子汤
治肠胃虚热,唇口生疮,或疮不消、不溃、不敛,或食少作呕,大便不实。若因 肝木乘脾土而致者,宜加软柴胡、炒黄芍药。(方见腹痈)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调,肢体消瘦,面色痿黄。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成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或恶寒发热,或晡热作渴,饮食少思者。
(即用四君、四物二汤合用)
如圣饼
治气虚疮疡硬肿,不能消散。若大人发背等症,肉死不知痛加蟾酥。(方见流注)
四顺清凉饮
四君子汤
(二方见腹痈)
加味归脾汤
小柴胡汤
栀子清肝散
(三方见胁痈)
托里冲和汤
(方见敷凉药)
五味异功散
(方见败毒之药)
加味逍遥散
(方见发热不止)
人参败毒散
(方见发 )
四味肥儿丸
(方见贴骨痈)
隔蒜灸法
(方见流注)
清胃散
(方见热毒口疮)
补中益气汤
(方见肌肉不生)
胎毒瘰 者,乃禀肝胆二经郁火气滞所致。盖肝胆经行人身之侧。若因肝火动而受患,故发于肝胆二经部分,当审 其因而药之。或因乳母恚怒,或血虚内热者,当审其所因而调其母,不可用峻厉之药,恐伤元气也。
一小儿落草,颈间有 五枚,审其母素多怒,时常寒热,或乳间作痛,或胁肋微肿,悉属肝胆经症,先用小柴胡汤 加当归、芍药,寒热顿透;又用加味逍遥散,母服两月余,其儿亦愈。
一小儿因乳母肝经有热,耳前后患之,用加味逍遥散治其母,其儿自愈。
一小儿颈间耳下各结核,三岁,久服消毒之剂,患处益甚,元气益虚,诊乳母素郁怒,致肝脾血虚而有热,用加味 归脾汤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母热渐退;却与儿日各数匙,两月余而愈。
一小儿自落草时,颈间患有四枚,至五岁,耳前后如贯珠,元气虚甚,寒热往来,饮乳不彻,此禀肝胆经气滞之症,
用八珍、逍遥二散,与壮年妇人服之,儿饮其乳,半载之后,儿体渐充,其核渐消,又服地黄丸、逍遥散而全愈。
一小儿颈间结核,或发寒热,左颊青,额间赤,此禀肝心二经之症,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与母服,儿日服半蛤许,
两月余,核渐消。后因母怒发热,儿病仍作,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漏芦,又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与母服两月余,母子 俱安。
一小儿颈间前后各有一核,色如故,至周岁,母有怒气,
各核变赤,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五分,十余剂将愈。后因母大怒,寒热往来,四肢 ,其子亦然,又用加味逍遥散加 漏芦、钩藤钩,母子并服而安。
一小儿生下,颈间瘰 三枚,将期敷药,延及耳前,余谓此禀肝胆二经所致,诊其母肝胆脉尚洪数,余谓母子一体,
治其母,儿自愈。不信,另用必效散一服,吐泻并至,一夕而殁。
小柴胡汤
加味归脾汤
(二方见胁痈)
加味逍遥散
(方见发热不止)
六味地黄丸
(方见作渴不止)
【目录】卷十一【篇名】热毒瘰属性:热毒瘰 ,乃手足少阳、足厥阴二经风热之症,或肝疳食积所致。其症发于项腋,或耳前后,或如贯珠,当分表里 虚实。若 赤肿者,肝经热毒也,用人参败毒散。作痛寒热者,肝火内作也,用加味小柴胡汤。不痛而小便黄,肝血虚 也,用六味地黄丸。隐于肉里而色不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