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也。故上纪者,脐上下脘之胃脘也。由脐纪下,则下纪者,
脐下小腹之关元也。背心相控,不但从背引胸,从胸引背,乃背胸斜系阴阳左右也。
\x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x
如此,指背胸斜系阴阳左右也。斜系如此,故其病当前后痛涩,前后凭乎胁,故胸胁痛,胸胁痛,则枢转
有垂,而不得息。不得息,则不得卧。不得息,不得卧,则上气短气,致有偏痛之病。
\x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膈,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大椎下。\x
支,如字。此复申明斜系阴阳左右之脉也。脉满起,经脉满盛,从下而起,斜出尻,从左右足胫,行身
之背,则斜出于尻也。脉络胸胁者,行身之前,则由胁而至胸,故曰脉络胸胁也。络胸则
支心贯膈,由膈而斜上于肩,必由天突而上,故曰加天突。经脉既从下而斜上,亦必从上而斜下,故斜下肩,
斜下肩,则交大椎而下也。所以申明斜系阴阳左右也。天突大椎,合胃脘关元,凡四穴。
\x脏俞五十六。\x
五脏俞穴,出于井,溜于荣,注于俞,行于经,入于合。肺心
之穴,在手。肝脾肾在足。一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合两手足,共五十俞。
\x腑俞七十二穴。\x
六腑俞穴,出于井,溜于荣,注于俞,过于原,行于经,入于
合。膀胱胆胃之穴在足。三焦小肠大肠在手,一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合两手足共七十二俞。
\x热俞五十九穴。\x
热俞,水热穴论治热之俞也。论云∶头上五行行五,以越诸阳之热。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以泻胸中之热。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云门、KT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
泻四肢之热。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热俞五十九穴,此之谓也。
\x水俞五十七穴。\x
水俞,水热穴论治水之俞也。论云∶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凡五十七穴
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水俞五十七穴,此之谓也。
\x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x
行,音杭。热俞五十九穴,内有头上五行行五。于此复言者,头有前后,从头上,前行行五,后行亦五
行,重举之,则前后之穴毕备矣。
\x中KT 两旁各五,凡十穴。\x
KT ,膂同,余篇仿此。热俞五十九穴,内有五脏俞,旁五乃脏
俞两旁之穴。此中膂两旁各五,乃五脏之俞穴也。
\x大椎上两旁各一,凡二穴。\x
大椎,脊骨高起第一椎也。上两旁,肩项相交,肩中俞也,两旁各一,凡二穴。
\x目瞳子,浮白,二穴。\x
目瞳子,乃目稍瞳子 穴也。浮白穴,在耳骨发际间。瞳子浮白各二穴,凡四穴。
\x两髀厌分中,二穴。\x
胆,足少阳之脉,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两髀厌分中,
两腿砚子骨分界之处,环跳穴也,左右二穴。
\x犊鼻二穴。\x
膝盖下两旁中央形如牛鼻,左右二穴。
\x耳中多所闻二穴。\x
耳内听宫,左右二穴。
\x眉本二穴。\x
本,根也。眉根攒竹左右二穴。
\x完骨二穴。\x
耳后发际浮白上即完骨,左右二穴。
\x项中央一穴。\x
项后中央、风府穴也。
\x枕骨二穴。\x
脑后左右玉枕穴,即枕骨也。
\x上关二穴。\x
听宫之上为上关,一名客主人穴。
\x大迎二穴。\x
颊车之下,颔前一寸二分,为大迎穴。
\x下关二穴。\x
听宫下,颊车上,即下关穴。
\x天柱二穴。\x
项后风府两旁,即天柱穴。
\x巨虚上下廉四穴。\x
三里下三寸为巨虚上廉,上廉复下三寸为巨虚下廉,在胫骨间,左右凡四穴。
\x曲牙二穴。\x
曲牙即颊车,又名牙车,当牙骨尽处,开口陷中。
\x天突一穴。\x
结喉下中央为天突。
\x天府二穴。\x
臂 内为天府。
\x天牖二穴。\x
耳后完骨下为天牖。
\x抉突二穴。\x
膺胸上,缺盆下,为扶突。
\x天窗二穴。\x
天牖下名天容。天容下即天窗,后发际尽处两旁。
\x肩解二穴。\x
肩上陷中即肩井穴。
\x关元一穴。\x
脐下三寸为关元穴。
\x委阳二穴。\x
腿后廉之中,两筋之间,为委阳。
\x肩贞二穴。\x
肩臂上两板骨上侧为肩贞。
\x喑门一穴。\x
项后风府下为喑门,即哑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