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面赤而热,状欲
走呼,故妄见而妄言,此明阳明之厥状也。
\x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x
少阳之厥,则少阳经脉不和,其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暴聋。其脉加颊车,循胁里,行身
之侧,故颊肿而热,胁痛,出膝外廉,下辅骨,故 不可以远,此明少阳之厥状也。
\x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x
太阴之厥,则太阴经脉不和,其脉入腹,属脾络胃,故腹满 胀。腹满则脾土不和, 胀则胃土不
和,其状腹满,故后便不利,其状 胀,故不欲食,不欲食而强食则呕。脾胃不和,故不得卧。此明太阴之厥状也。
\x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x
少阴之厥,则少阴经脉不和。少阴,肾脉也。肾为水脏,厥则
水竭火盛,故口干溺赤。溺赤则水道不利而腹满,口干则火热上炎而心痛,此明少阴之厥状也。
\x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x
好,去声。厥阴之厥,则厥阴经脉不和,其脉过阴器,抵小腹,故少腹肿痛,少腹不但肿痛而
且胀,肿痛而胀,故径溲不利,肝木不舒,故好卧。筋不柔和,故屈膝。屈膝,蜷卧也。阴缩肿,
前阴萎缩而囊肿也。厥阴之脉,上 内廉,故 内热。此明厥阴之厥状也。
\x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x
结上文而言三阳三阴之厥,当以针刺治之。故经脉有余而盛,
则针刺以泻之;经脉不足而虚,则针刺以补之;经脉不盛不虚,则各随其经脉,取而调和之。
\x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x
上文申明厥状,故但言厥,此下兼论病能,故言厥逆。太阴厥逆,经厥而气亦逆也。 急挛,太
阴之气不和于髀 也。心痛引腹,太阳之气不能从腹上交于心,故心痛复引于腹也。此太阴厥逆
之病能,乃太阴所主之病,故曰治主病者。
\x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x
少阴经厥气逆,少阴火气虚于上,故虚满而有欲呕之变证。少
阴水气虚于下,故下泄而其便复清,此少阴厥逆之病能,故当治其主病者。
\x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 言,治主病者。\x
厥阴经厥气逆,则筋挛腰痛;肝气郁,则虚满,而前阴闭结;
肝木不生心火,故 言。此厥阴厥逆之病能,故当治其主病者。
\x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x
结上文而言。三阴厥者,病在经;三阴逆者,病在气。故三阴
俱逆,不得阳气以和之,致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三阴,不和于阳,故三日死。
\x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x
太阳经厥气逆,则阳气不能周遍,故僵仆。僵仆,即上文发为 仆之义。阳热之气,不行皮毛,内
伤络脉,阳络伤则血外溢,故呕血善衄。此太阳厥逆之病能,故当治主病者。
\x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x
少阳经厥气逆,则枢转有乖,故机关不利。申明机关不利者,病于下,则腰不可以行,病于上,则
项不可以顾;不能枢转从外,则发肠痈,发肠痈则内郁之气,从痈而泄,不可治。少阳之主病,
当治阳明之肠痈。若治少阳,虚其旋转之气,神机内乱,而发惊,枢将折也,故死。此少阳厥逆病能,发
于阳明,当治阳明,故不言治主病者。
\x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x
阳明经厥气逆,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和于肺,故喘咳。阳明气逆,故身热,闻木音则善惊,热迫于经,
则衄、呕血。上文发肠痈,不可治少阳,当治阳明,是治阳明之意已寓于上,故此不言治主病者。
\x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x
上文论六经之厥状,复论六经之病能,而经脉之中,又有手之六经,故复举手六经之厥逆,以终经
脉病能之义。手太阴经厥气逆,则肺气虚、满而咳。肺气满、咳,不能四布其水津,故善呕沫,此
手太阴厥逆之病能,故当治主病者。
\x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x
手心主厥阴包络,手少阴心经,经厥气逆,皆有心痛之病。喉者,肺气也。心痛引喉,则两火上炎
而烁金,又兼身热为焚为焰,则死不可治。由是而知心包与心,不可皆病也。
\x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x
《经脉》论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故手太阳经厥气逆,则耳聋、泣
出。耳聋、泣出者,液虚也。液虚,则骨属屈伸不利,故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此手太阳厥之病
能,故当治主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