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缓大虚之脉也。病不在脉,但当刺手十指间,井穴,出血。血去心已。更当先其未发之时,视身之
皮肤赤点,如小豆者,尽取而刺之。夫所出为井,皮肤主表,病不在脉,故如是以刺之。
\x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x
\x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x
\x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x
\x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x
\x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x
上文三阳三阴五脏胃腑,合十二经脉,故曰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当先其时,而察其病形,以知其
何脉之病也,知其病之所在,更当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刺之得宜,一刺则衰。衰,邪
气少去也。二刺则知。知,小便利,腹中和也。三刺则已。已,病邪皆去,正将复也。设三刺不已,更
刺舌下之两脉,出血,刺两脉不已,更刺 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其病必已。申明
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夫一刺二刺三刺之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如先头痛及头重者,
先刺头上,以治其痛,及两额两眉间,出血,以治其重。先项背痛者,先取项背而刺之。先腰
脊痛者,先刺太阳之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在手十指间之少冲、商阳。先足胫
痛者,先刺足阳明,在足十指间之厉兑,出血。此统承三阳三阴、五脏胃腑十二经脉之疟,而言刺治之宜先也。
\x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x
风疟,因风病疟也。疟发则汗出恶风,风伤太阳之肌腠也。太
阳,三阳也。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所以治太阳之风疟也。
\x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附髓病,以 针,针绝骨,出血,立已。\x
附,旧本讹附,今改。髓 痛甚,因风而 痛也。按之不可,
痛在骨也。髓藏于骨,故名曰附髓病。《经脉》论云,胆足少阳之脉,直下抵绝骨之端,是主骨所生病者。
故以 针,针少阳之绝骨,出血,立已。
\x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x
身体小痛,不若 病甚也,痛不在骨,在太阳之通体,故刺太阳经之至阴。不言出血者,以诸阴
之井,无出血。至阴之穴,交于涌泉,阴可知矣,且当间日一刺。
\x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x
间日一刺,其疟亦必间日而作,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故疟不
渴,间日而作者,刺足太阳少阳之上,火气主之,故渴而间日作者,刺足少阳。
\x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x
五十九刺,见水热穴论,温疟汗不出,是邪气藏于肾,不能外
出之阳,故为五十九刺,以泻少阴肾脏之热,而发越于外。凡此,皆刺疟之法,所以承上编而申明之。



<目录>卷之四

<篇名>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属性:五脏六腑,主十二经脉,一气营运,环转不息,脏腑不和则气厥,气厥则寒热相移,寒热
相移,此皆得之气厥,故帝问寒热相移,伯举而论之,终言得之气厥也。
\x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x
五脏六腑,一气营运,寒热相移,由于气厥,帝故问之。
\x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x
脾,旧本误肝,今改。五脏之气,以肾为本。如肾藏受寒,转
移于脾,脾主肌肉,故痈肿,痈肿则腠理的能外通皮毛,内合三焦,故少气。
\x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x
脾脏受寒,转移于肝,肝血凝聚,则痈肿。痈肿则筋不柔和,故筋挛。
\x肝移寒于心,狂,膈中。\x
肝脏受寒,转移于心,心者,火也,寒逆于心则狂,申明狂者由寒气之隔于中,故曰隔中。
\x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x
心脏受寒,转移于肺,则为肺消。申明肺消者,消渴欲饮,饮
一溲二也。水精不布,下而不上,故死不治。
\x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寒于大肠,疾\x
\x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x
肺脏受寒,转移于肾,则为涌水,申明涌水者,土虚水泛,土虚则按腹不坚,水泛则水
气寒于大肠,疾行则肠鸣而濯濯有而,如囊之裹浆,此为涌水之病也。
\x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x
承上文移寒,而复论移热也,脾脏受热,转移于肝,肝气热则
惊,肝血热则衄,故为惊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