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当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者,令人身而合于天道也。必有终始者,
自始至终,终而复始也。合天道则上应天光,而星辰可以历纪;有终始则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寒往
暑来,暑往寒来,而冬阴夏阳,凡此皆天地阴阳之要道。以人应之,奈何?而愿闻其方;方,犹法也。
\x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x
伯赞其问,言九候要道,此天地之至数。
\x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x
\x何?\x
愿闻天地之至数,而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即上文以人应之之意。
\x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x
\x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x
一者,数之始;九者,数之终。故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奇也,阳也,故一者天;二者,偶也,
阴也,故二者地;三者,参也,参于天地之间,故三者人。因而三之,则天有天地人,地有天
地人,人有天地人,故三三者九。以至数而合于天地,故以应九野,九野地里之合于天度也。以至数
而合于人身,故人有三部,一部各有三候,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而除邪疾,此天地之
至数,合于人形血气,而通决死生也。
\x帝曰∶何谓三部?\x
三部何在?
\x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x
阴阳之理,从阴而阳,自下而上,故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而一部之中,各有三候,三候者,
各有天有地有人也。必以指循切而按导之,乃为部候之真。有如后文所云也。
\x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x
是头面之候有三,而为上部也。详见下文。
\x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x
是手阴阳之候有三,而为中部也。详见下文。
\x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x
\x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x
是足三阴之候有三,而为下部也。足厥阴,肝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足少阴,肾也,故下部之地
以候肾;足太阴,脾也,故下
部之人以候脾,而合于胃之气。
\x帝曰∶中部之候奈何?\x
下部既明,中部之候奈何。
\x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x
手太阴,肺也,故天以候肺。手阳明大肠,肺之府也,故地以候胸中之气。手少阴,心也,故人以候心。
\x帝曰,上部何以候之?\x
下部中部既明,上部何以候之。
\x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x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故天以候头角之气∶上部地,两颊之动脉,故地以候口齿之气;上部人,耳
前之动脉,故人以候耳目之气。由此观之,则头面为上部,胸膈为中部,胁腹为下部也。
\x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x
\x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x
上文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乃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一部三候,三而三之,
合则为九。以至数而合于天地,则九分为九野。以天地而合于人形,则九野为九藏。九藏者,
肝肺心脾肾,藏魂魄神意志,故神藏五;大肠、小肠、胃与膀胱,藏水谷糟粕,故形藏四,合神藏形藏
而为九藏。若五脏之神气已败,不荣于外,则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此一节论人身三部九候,合于天地之至数也。
\x帝曰∶以候奈何?\x
上节论三部九候,此下但论九候之法,故问以候奈何?
\x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x
\x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x
度,入声。九候主周身之形气,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候其
外。调其气之虚实,以候其内,如实则泻之,如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之凝滞,而后调补其血脉之
不足,无问其病之外内,要以血脉之平为期,此候之之法也。
\x帝曰∶决死生奈何?\x
九候何以决死生。
\x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
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x
形与脉气贵相合也,如形盛脉细而少气,不足以息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