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寒时长而热时短。寒多于热。故曰多寒。非但寒不热之谓也。按内经寒疟论。夏伤于暑。汗出而腠理开发。因
遇凄怆之小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而益其寒。则病成矣。夫寒者。阴邪也。风者。阳邪也。先伤于寒。
而后伤于风。故先寒后热。愚谓寒里风表。是寒主而风客。故且寒多于热矣。金匮之名牝疟。即经所谓寒疟
者是也。俗解硬将多寒多字抹煞。而以但寒无热为牝疟。谬矣。盖疟邪未有不见热者。特有热多热少之异
耳。况牝牡雌雄。禽兽之阴阳。犹人之曰男女也。诚如所言。因牝疟之名。便谓有寒无热。则将谓女人身中。全
无阳气温热也得乎。主蜀漆散者。其意以为心气出而御夏。肺气出而御秋。此五脏与四时。各以类应之道
也。今夏伤于暑。是心阳为热邪所伤。秋伤于风。是肺气又为风邪所伤。心阳肺气。两伤于上。故不能推散风
寒。而致寒多热少之牝疟也。其治例只消将命门中之阳气。升而上之。使其气匀满于心肺之间。则大气一
转。其邪乃散。故以云母、龙骨。体质沉重之石类。将蜀漆监至下焦。使之温温。上通下吸。而已足矣。盖云母之
性。遇阴晦。则吐气生云而善升。遇晴明。则吸气归云而善摄。烧至二日夜。是以火力夺晴明之造化。迨不用
其善吐而升阴晦之云。特取其善吸以摄风寒之气者也。龙骨。前人俱误认为龙蛇之蜕。其实乃龙脉之石
骨。所以通山川之灵道者。用以入药。为手少阴心主。敛神聚气之真品焉。蜀漆。东垣称其上补心气。有飞针
走线之功。盖言其神速也。明明先以沉重石类。坠下蜀漆。然后俟龙骨、蜀漆。本天亲上之性。从下焦升发其
阳神以充心部。所以治其多寒之标也。俟云母。本地亲下之性。从上焦吸取其阴邪以归子虚。所以治其牝
疟之本也。各用等分者。使势均力敌。不相牵制。可以各行其性也。未发先服者。乘风寒之阴翳未起。而使阳
光升满膈中。逼阴邪于下。俾云母之就近吸之者。尤易易也。至于温疟亦主此散。特加蜀漆半分。直是壶天
胜境。恍惚间另是一番世界。吾不知仲景当日。从何得此妙用耶。盖温疟之邪气。内藏于心。服白虎加桂汤
以治其分肉之所舍。而未及其所藏也。故以飞走心经之蜀漆。用至折半而为君。龙骨之入手少阴。原属本
性。又得蜀漆之兼力以趋之。则其入心。更与之同速矣。夫蜀漆、龙骨。同心合德。以奉心主。则云母亦因之而
上浮。于是云母则倒吸阴精以上滋。龙骨则通提肾气以相济。而所谓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者。可得其平矣。
然后蜀漆以飞走之性。散其所藏。则少气烦冤之诸症亦解。一汤一散。合表里而两治之。则瘅疟中之但热
不寒。而名温疟者。宁有不冰释者哉。临发时服。以发则所藏尽出。而去之无所留遗故也。



<目录>

<篇名>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属性:\x一条\x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本经之中风。与伤寒论中之中风。其不同者有二。以伤寒论之所谓中风者。单是冬月之寒风。故其遗暑湿
燥火。而独入寒门者此也。寒风两袭经络。而交争于营卫。故立见发热等之表症。此则三时之风。以其不兼
寒气。故但觉营血微烦。而卫气不密。因循时日。而不即发者。一也。又伤寒所言之风寒。单是外邪。故外邪一
散。了无余事。本经所言者。又是三时之风。平素袭入。风气通于肝。因而外邪与肝脏之虚相结。及上焦之阳
一虚。不拘经络腑脏。随其虚处。而肝以阴脏之气。变动生风。且挟外邪而暴中之。如二条三条之症矣。是比
伤寒所言之风。多一肝脏之虚邪。二也。知此二者。则伤寒金匮。其中风之名同症异。并迟速微甚之机。俱洞
彻矣。此阳虚之人。外风中入经络。而营卫痿顿。未经勾结脏邪。而为中风之轻症者也。盖谓人身肢体。惟是
卫阳外密。营阴内主。故得干健坤顺之用。而轻便灵动者此也。若阳气原虚。外风中入。则风邪持阳而耗阴。
阳气受持。则失其健用而软弛。阴液渐耗。则失其顺正而硬强。此不遂之所由致也。但风属阳邪而善走。不
拘或左或右。中则从巅至末。而半边之身。俱不遂者势也。若或但见一臂不遂。则是痹着之病。另见痹门。不
可误认为阳邪善走之风因矣。下文又言不遂之脉以证之。夫风性疏洞而善汗。且属阳热之邪。善汗。则汗
泄而卫阳益虚。故脉微。阳热。则液伤而营阴自短。故脉微而且数也。言半身不遂之症。诊其脉又微数。则是
确为中风使然。而非痹病无疑矣。微数、就营阴卫阳而言。则知脉亦指寸口。与下文二条三条同一诊法。然
则主桂枝汤以散风。加人参、附子、以补其微。加当归、阿胶、以滋其数。或不失仲景之意乎。
\x二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