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之证。不可不知。)下利谵语者。(火与阳明之燥气相
合。中)有燥屎也。(燥屎坚结如羊屎。若得水气之浸灌不骤者。可以入其中。而润之
使下。若荡涤过急。如以水投石。水去而石自若也。故不用大承气。而以)小承气汤主
之。
此言为下利谵语。下不宜急者。出其方治也。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浓朴(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便脓血者。(由寒郁转为湿热。因而动血也。以)桃花汤主之。
此为利伤中气。及于血分。即内经阴络伤则便血之旨也。桃花汤姜米以安中益气。
赤石脂入血分而利湿热。后人以过涩疑之。是未读本草经之过也。
\x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研末) 干姜(二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热。去滓。温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
愈。余勿服。
热利下重者。(热邪下入于大肠。火性急速。邪热甚。则气滞壅闭。其恶浊之物。急
欲出而未得遽出故也。以)白头翁汤主之。
此为热利之后重。出其方治也。辨证全在后重。而里急亦在其中。
\x白头翁汤方\x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前既言下利后之厥冷矣。今更请言下利后之烦乎。)下利后(水液下竭。必热上
盛。不得相济。乃)更(端复起而作)烦。(然)按之心下濡者。(非上焦君火亢盛之
烦。乃下焦水阴不得上济之烦。此)为虚烦也。(以)栀子豉汤主之。
此为利后更烦者。出其方治也。下利后二条。一以厥冷。一以虚烦。遥遥作对子。
汉文之奥妙处。不可不细绎之。
\x栀子豉汤方\x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
服。得吐则愈。(末八字。宜从张氏删之。)
(屎水杂出。而色不大黄。名为)下利清谷。里寒(而格其)外热。(阳气外散而
)汗出(阳气虚微)而厥。(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为下利阴内盛而阳外亡者。出其方治也。里不通于外。而阴寒内拒。外不通于里。
而孤阳外越。非急用大温之剂。必不能通阴阳之气于顷刻。 上言里热下利而为下重。
此言里寒下利而为清谷。隔一节。以寒热作对子。
\x通脉四逆汤方\x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二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赵氏曰、大肠与肺合。大抵肠中积聚。则肺气不行。肺有所积。大肠亦不固。二害
互为病。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痛必通用。紫参通九窍。利大小肠。
气通则痛愈。积去则利自止。喻氏曰、后人有疑此非仲景之方者。夫讵知肠胃有病。其所
关全在肺气耶。程氏疑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余忆二十岁时。村中桥亭。新到一方士。蓬头跣足。腊月冷食露卧。自言悬壶遍天
下。每诊一人。只取铜钱八文。到十人外。一文不取。人疑不敢服其药。间有服之者。
奇效。掀髯谈今古事。声出金石。观者绕于亭畔。时余在众人中。渠与余拱而立曰。我
别老友二十年矣。我乐而汝苦奈何。随口赠韵语百余言。皆不可解。良久又曰。士有书。
农医无书。重在口传。汉人去古未远。得所传而笔之。归其名于古。即于本经中指出
笔误十条。紫参其一也。南山有桔梗根。似人参而松。花开白而带紫。又名紫参等语。
余归而考之。与书不合。次早往问之。而其人去无踪迹矣。始知走江湖人。好作不可解
语以欺人。大概如此。渠妄言之。而予不能妄听之也。今因注是方。而忆及紫参即桔梗
之说。颇亦近似。姑附之以广闻见。
\x紫参汤方\x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沈自南云、此下利气之方也。前云当利小便。此以诃黎勒味涩性温。反固肺与大肠
之气。何也。盖欲大肠之气。不从后泄。则肺旺木平。气走膀胱。使小便自利。正为此
通则彼塞。不用淡渗药。而小便自利之妙法也。
\x诃黎勒散方\x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x附方\x
\x千金翼小承气汤\x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
\x外台黄芩汤\x 治干呕下利。
尤在泾云、此与前黄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