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者。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气推之也。)
宜芍桂酒汤主之。
此为黄汗证出其方治也。
尤在泾云、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
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内
遏热气。热被水遏。水与热得。交蒸互郁。汗液则黄。黄 桂枝芍药。行阳益阴。得苦
酒则气益和而行愈周。盖欲使营卫通行。而邪气
毕达耳。云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矣。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又云、前第二条云、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四条云、身肿而
冷。状如周痹。此云黄汗之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后又云剧者不能食。身疼重。小
便不利。何前后之不侔也。岂新久微甚之辨欤。夫病邪初受。其未郁为热者。则身冷小
便利。口多涎。其郁久而热甚者。则身热而渴。小便不利。亦自然之道也。
\x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x
黄 (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
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病。(阳被郁而不下通。则)两胫自冷。(身热而胫冷。为黄汗之的证。)
假令(一身中尽)发热。此属历节。(不为黄汗也。然黄汗郁证也。汗出则有外达之
机。若)食已汗出。(乃荣中之热。因气之动而外浮)又身常(于入)暮盗汗出者。(
乃荣中之热。乘阳之间而潜出。)此(皆责之)荣气(之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
(是热与汗。俱出于外也。)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谓自内
之外。而盛于外是也。)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是湿与汗俱出也。然湿虽出。而阳亦
伤。)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若)从腰以上汗出。(腰以)下无汗。(是阳上
通。而下不通也。故)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之)状(不能便捷。更有病)剧(而未
经得汗)者。(则窒于胸而)不能食。(壅于肉理而)身疼重。(郁于心而)烦躁。(
闭于下而)小便不利。(此其进退微甚之机。不同如此。而要皆水气伤心之所致。可以
切指之曰。)此为黄汗。(以)桂枝加黄 汤主之。
此言黄汗变证不一。总缘发黄本为郁病。得汗不能透彻。则郁热不得外达。所以又
出一桂枝加黄
之方法也。
\x桂枝加黄 汤方\x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 黄 (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
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心营肺卫。脉应寸口。今)寸口脉迟而涩。迟(者其病在营。无以速卫气
之行。)则为寒。涩(者其病在卫。无以致营血之濡。)为血不足。(再诊之胃脉之趺
阳。今)趺阳脉微而迟。微则(知其病)为(不足于)气。迟则(知其不足于气。即)
为寒。(合寸口趺阳而诊之。则知其)寒(而)气(血)不足。即手足逆冷。(盖以阳
气起于四肢。以贯一身。而调营卫故也。)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
胁鸣。(腔中纯是客寒。)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困乏而疲)劳。(盖以营卫受气于
阳明。而太阳又为营卫之统司也。经云。巨阳主气。为诸阳所属。要知膀胱内主津液之
灌注。则为阳中之阴。外主阳热之布护。则为阳中之阳。)阳(热之)气不通。即身冷。
阴(液之)气不通。即骨疼。(此阴阳之各自为病也。)阳前(而阴不与俱)通。则
(阴失阳而)恶寒。阴前(而阳不与俱)通。则(阳独治而)痹不仁。(此阴阳之互相
为病也。总由阴阳相失。遂闭塞而成痞。治之者。当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
转。其气乃散。(若证之)实(者。得药)则矢气。(邪从大便喧吹而出。证之)虚
(者。得药)则遗溺。(邪从小便涌溢而行。病之所以成。病之所以散。皆一气主之。
故)名曰气分。
此非黄病。因黄病之脉沉上下。营卫不通等证。触类引伸。而及于气分之专证。其
实水与气。虽分有形无形。而其源则非二也。肿与胀虽分在外在内。而其病则相因也。
然每见病胀者。以治水之法施之。往往不效。至腹胀而四肢不肿。名曰单鼓胀。或因水
病而攻破太过者有之。或因宿有 瘕积块痞块。重加外感内伤而发者有之。有日积月累。
初时不觉。及觉而始治之。则已晚矣。若至腹大如箕。腹大如瓮。
虽卢扁亦莫之何。内经明胀病之旨。而无其治。仲景微示其端。而未立其法。后人用大
攻大下大补大温等剂。愈速其危。而不知仲景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