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以为诸药之先锋。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为大眼目。即肾气丸之变方也。
\x栝蒌瞿麦丸方\x
薯蓣(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
利腹中温为知。
(若无水气而渴。止是)小便不利。(其证不杂。其方亦不必求深。审系湿热。)
蒲灰散主之。(若系血分。即用)滑石白鱼散。(若欲驱除阴分之水湿。)茯苓戎盐汤
并主之。
此为小便不利。并出三方。听人之随证择用也。
\x蒲灰散方\x
蒲灰(半分) 滑石(二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x滑石白鱼散方\x
滑石 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x茯苓戎盐汤方\x
茯苓(半斤) 白术(三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虽然。治病之道。循其所当然者。更当求其所以然。淋证小便不利。病在水也。
然金为水母。肺热则涸其源。胃为燥土。胃热则塞其流。今)渴欲饮水。口干燥者。
(肺胃热盛也。治求其本。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肺胃热伤之方治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见 病)
(且胃热为脉浮。为热。为渴。为小便不利。与太阳之五苓证不同。阳明之)脉
(大而)浮(肌肉上蒸蒸)发热。渴(则)欲饮(冷)水。小便(因热盛液干而)不利
者。(与太阳五苓证。发汗利水。两解其表里者迥别。故不用五苓散。而以)猪苓汤主
之。
此因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二句。与五苓节文同。故又分别其为猪苓汤之方治。盖二证
二汤。毫厘千里。学人不可不细心研究。
\x猪苓汤方\x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目录>卷六

<篇名>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属性: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此言肤肿病。内经概言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足颈肿。腹乃大。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而不分别为言。然而
病因不同。则治法迥异。师故立五名以为大纲。而脉证标本变化之微。详悉于下。
风水(之脉证奈何。)其脉自浮。(浮为风。故)外证骨节疼痛。(风尚在表。故)
恶风。皮水(之脉证奈何。水行皮间。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
(其邪既去经而在皮间。既去经故)不恶风。(在皮间故)其腹(外实中空)如鼓。
(肿在皮外。而未及肠脏。故)不渴。当发其汗。(俾皮间之水从汗解。) 正水(之
脉证奈何。三阴结。而非风结。故)其脉沉(水属阴。故其脉)迟。(三阴结而下焦阴
气不复与胸中之阳相调。水气格阳在上。故其)外证自喘。(喘为此证之眼目。至于
目窠如蚕两胫肿腹大。与石水证相同者。不必言也。)石水(之脉证奈何。水聚于下而
不行。故)其脉自沉。(水在下而未伤中气。中未虚冷。故但沉而不迟。病专在下。而
不及于上。故其)外证(少)腹满。(而)不喘。(不喘为此证眼目。与正水所同等证。
亦不必言也。) 黄汗(之脉证奈何。水邪内郁。故)其脉沉迟。(心受邪郁。故
)身发热。(热伤在上。故)胸满。(阳部之邪从阳。故)四肢头面肿。久不愈。(
则邪气侵阴。荣气不通。)必致痈脓。
此于五条分晰其脉证也。
(试详风水之证。而别其相似之病。)脉浮而洪。浮则为风。(风者。天之气也。)
洪则为气。(气者。人之气也。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气相搏。(若)风强(于气。)
则(气从风而浸淫
肌肤。而)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藉瘙而稍疏浅。)为泄风。久(则生虫。)为痂
癞。(若)气强(于风。)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而)为水。(水成则肿胀喘满。)
难以俯仰。(若)风气(并强。两)相(维)系。(而水液从之。以致)身体洪(大而)
肿。(盖风为虚邪。自汗恶风。乃其的证。今因)汗出乃愈。恶风则(邪之属)虚。(
无有疑议。故直指之曰。)此为风水。(彼夫)不恶风者。(表无风也。)小便通利。
(非风水之相搏也。)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乃水入伤心。汗内返而为湿所致。)此
为黄汗。
此详风水之病源。且风水病最与黄汗相似。故节末又郑重以分别之。风水脉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