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食可下之证。
参各家说。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气。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则化绝。气止则机
息。化绝机息。人事不其顿乎。故必大承气速去其停谷。谷去则气行。气行则化续而生
以全矣。若徒用平胃散及谷芽麦芽山楂神曲之类。消导克化。则宿食未得出路。而生气
积日消磨。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医者当知所返矣。
\x大承气汤方\x(见痉病)
(胃有三脘。宿食在上脘者。膈间痛而吐。此可吐而不可下也。在中脘者 心中
痛而吐。或痛而不吐。此可吐而亦可下也。在下脘者。脐上痛而不吐。此不可吐而可下
也。今)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此言宿食可吐之证也。
\x瓜蒂散方\x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
快吐为度而止。
(总之。治病以脉为凭。上言浮大反涩微滑数滑。皆于活泼泼中。以意会之。不可
以言传之也。而于紧脉中定其宿食。此旨则微而尤微。)脉紧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
按脉紧为外感之定脉。而所异者。在无常二字。言忽而紧。忽而不紧也。
脉紧头痛(如)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按脉紧头痛风寒。言脉紧头痛。与风寒证无异。但风寒证有恶风恶寒强项脉浮等证
兼见。而此则但觉头痛也。 此以紧脉论宿食。是诊脉之最元妙而难言也。尤注得旨。
尤在泾云、脉紧如转索无常者。紧中兼有滑象。不似风寒外感之紧。为紧而带弦也。
故寒气所束者。紧而不移。食气所发者。乍紧乍滑。如以指转索之状。故曰无常。脉
紧头痛风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风寒也。谓宿食不化。郁滞之气。上为头痛。有如
风寒之状。而实为食积类伤寒也。仲景恐人误以为外感而发其汗。故举以示人曰。腹中
有宿食不化。意亦远矣。



<目录>卷四

<篇名>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属性:肺(为主气之脏。其)中风者。(气不布津而)口燥(气不下行)而喘。(气伤不支。
而)身(如坐舟车之上。而转)运(气伤乏力。)而(身)重。(气伤则清阳不升而
头)冒(气伤则水道不行)而肿胀。(五液在肺为涕。)肺中寒。(则寒气闭于肺窍。而
蓄藏之郁热。则反从口中)吐(出)浊涕。肺(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虚。按之
弱如葱叶。下无根者。(为天水不交。故)死。
此篇于内经不同。所以补内经之未及也。
此节言肺中风寒证脉也。
徐忠可云、按以上证。皆言肺本受病。则所伤在气。而凡身之藉气以为常者。作诸
变证如此。乃详肺中风寒之内象也。若内经所云。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昼瘥暮
甚。诊在眉上。其色白。此言肺感表邪之外象。
肝(为风木之脏。若)中风者。(以风从风动而上行。则)头目 。(肝脉布胁肋。
风胜而脉急。则)两胁痛。(而)行常伛。(内经云。肝苦急。食甘以缓之。此木胜而
土负。乃求助于其味。故)令人嗜甘。 肝中寒者。(大筋拘急。故)两臂不举。(肝
脉循喉咙之后。肝寒而逼热于上。则)舌本燥。(胆主善太息。肝病则胆郁。郁则)善太
息。(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寒则)胸中痛。(痛甚则)不得转侧。(挟胃。则胃
受木克。故得)食则吐(贯膈。则心母临子)而(为)汗(自)出也。肝(将)死。
(而脉见真)脏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紧俱见。去而)不来。或(失阴阳往复之道。无胃
气也。或出入勉强。有委而不前。屈曲难伸之状。脉形)曲如蛇行者。(主)死。
此言肝中风寒证脉也。
徐忠可云、以上言风寒所感。肝之阴受伤。则木气不能敷荣。而凡身之藉阴以为养者。
作诸变证如此。乃详肝中风寒之内象也。如内经所云。肝中于风。多汗恶风。善悲。
色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此言肝受表邪之外象也。
(肝主疏泄。气血滞而不行。如物之粘着。为病名曰)肝着。其人常欲(以手)
蹈其胸上。(藉按摩以通其气也。盖血气之郁滞。遇热略散。苟至大苦时。则病气发而为
热。又非饮热所能胜矣。故必)先(于)未苦时。但欲(求其散而思)饮热。(由此病
证而得其病情以为据。以)旋复花汤主之。
此另言肝着之证治也。但胸者。肺之位也。肝病而气注于肺。所谓横也。(纵横二
字详伤寒论)
徐忠可云、前风寒皆不立方。此独立方。盖肝着为风寒所渐。独异之病。非中风家
正病故也。
\x旋复花汤方\x
旋复花(三两即金沸草)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