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54-金匮要略方论-第12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胸中痛者,不卒死,
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34.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
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
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 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 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 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41.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目录】卷中【篇名】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属性: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2.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
(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6.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7.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8.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9.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半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方见中 篇中。)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目录】卷中【篇名】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属性: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 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
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