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食者。知其有宿食当下也。夫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气。不
可或止者也。谷止则化绝。气止则机息。化绝机息。人事不其顿乎。故必大承气速去其停谷。谷去则
气行。气行则化续而生以全矣。若徒事消克。将宿食未去而生气已消。岂徒无益而已哉。
\x大承气汤方\x(见痉病)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食在下脘者当下。食在上脘者。则不当下而当吐。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x瓜蒂散方\x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三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宿食也。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紧中兼有滑象。不似风寒外感之紧为紧而带弦也。故寒气所束者。紧而不移。
食气所发者。乍紧乍滑。如以指转索之状。故曰无常。脉紧头痛风寒者。非既有宿食。而又感风寒也。
谓宿食不化。郁滞之气。上为头痛。有如风寒之状。而实为食积类伤寒也。仲景恐人误以为外感而发
其汗。故举以示人曰。腹中有宿食不化。意亦远矣。



<目录>卷中

<篇名>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属性: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中寒。吐浊涕。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
下无根者死。
肺中风者。津结而气壅。津结则不上潮而口燥。气壅则不下行而喘也。身运而重者。肺居上焦。
治节一身。肺受风邪。大气则伤。故身欲动而弥觉其重也。冒者。清肃失降。浊气反上。为蒙冒也。
肿胀者。输化无权。水聚而气停也。肺中寒。吐浊涕者。五液在肺为涕。寒气闭肺窍而蓄脏热。则浊
涕从口出也。肺死脏者。肺将死而真脏之脉见也。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者。沈氏所谓有浮上之气。
而无下翕之阴是也。内经云。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亦浮虚中空。而下复无根之象尔。
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善太息。胸中
痛。不得转侧。食
则吐而汗出也。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为木脏。而风复扰之。以风从风动而上行。为头目 也。肝脉布胁肋。风胜则脉急。为两胁痛
而行常伛也。嗜甘者。肝苦急。甘能缓之。抑木胜而土负。乃求助于其味也。肝中寒两臂不举者。肝
受寒而筋拘急也。徐氏曰。四肢虽属脾。然两臂如枝。木之体也。中寒则木气困。故不举。亦通。肝
脉循喉咙之后。中寒者逼热于上。故舌本燥。肝喜疏泄。中寒则气被郁。故喜太息。太息、长息也。
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故胸痛不能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浮之弱。不荣于上也。按之如索不来。
有伏而不起。劲而不柔之象。曲如蛇行。谓虽左右奔引。而不能夭矫上行。亦伏而劲之意。按内经云。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与此稍异。而其劲直则一也。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然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所谓横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
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肝邪。以肺犹橐 。抑之则气反出也。先未苦时。但欲饮
热者。欲着之气。得热则行。迨既着则亦无益矣。旋复花咸温下气散结。新绛和其血。葱叶通其阳。
结散阳通。气血以和。而肝着愈。肝愈而肺亦和矣。
\x旋复花汤方\x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
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
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翕翕发热者。心为阳脏。风入而益其热也。不能起者。君主病而百骸皆废也。心中饥。食则呕者。
火乱于中。而热格于上也。心中如啖蒜者。寒束于外。火郁于内。似痛非痛。似热非热。懊 无奈。
甚者心背彻痛也。如虫注者。言其自心而背。自背而心。如虫之往来交注也。若其脉浮。则寒有外出
之机。设得吐则邪去而愈。然此亦气机自动而然。非可以药强吐之也。故曰其脉浮者。自吐乃愈。心
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血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下必无气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
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动于下也。心之平脉。累累如贯珠。如循
琅。又胃多微曲曰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