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各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汤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
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
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
则以补养为主也。
\x麦门冬汤方\x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肺痈喘不得卧。肺气被迫。亦已甚矣。故须峻药顿服。以逐其邪。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
枣甘温以和药力。亦犹皂荚丸之饮以枣膏也。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鸡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此条见证。具如前第二条所云。乃肺痈之的证也。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苦梗开之。热聚则成毒。
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
故药不嫌轻耳。后附外台桔梗白散。治证与此正同。方中桔梗、贝母同用。而无甘草之甘缓。且有巴
豆之毒热。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气实。非峻药不能为功者。不可侥幸一试也。是在审其形之
肥瘠。与病之缓急而善其用焉。
\x桔梗汤方\x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
其未逮。不用小青龙者。以脉浮且大。病属阳热。故利辛寒。不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睛胀突。如
欲脱落之状。壅气使然也。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
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
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x小青龙加石膏汤方\x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
儿服四合。
\x附方\x
\x外台炙甘草汤\x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
\x千金甘草汤方\x
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x千金生姜甘草汤\x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x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x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按、以上诸方。俱用辛甘温药。以肺既枯痿。非湿剂可滋者。必生气行气以致其津。盖津生于气。
气至则津亦至也。又方下俱云。吐涎沫多不止。则非无津液也。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摄分布也。故非辛
甘温药不可。加皂荚者。兼有浊痰也。
\x外台桔梗白散\x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
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两)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
水一杯则定。
\x千金苇茎汤\x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按、此方具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