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活人。有半夏。)
〔鉴〕李 曰。哕有属胃寒者。有属胃热者。此哕逆因胃
中虚热。气逆所致。故用人参甘草大枣补虚。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气而清胃热。因以为君。
外台。深师大橘皮汤。疗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
于本方。去竹茹大枣。
又广济。麦门冬汤。疗烦热呕逆。不下食。食则吐出。
于本方。去橘皮。加麦门冬茅根。
活人大橘皮汤。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
中大烦。骨节疼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即本方。)
三因橘皮竹茹汤。治咳逆呕哕。胃中虚冷。每一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至于惊人。(即本方。)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程〕手足寒者。阳不行于四末也。上气者。宗气衰微也。平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
而行呼吸。宗气衰则奔促上气也。脚缩者。寒主收引。无阳以伸也。此六腑气绝于外者如此。下利不禁者。下
焦不阖也。脾衰则四脏俱衰。故经曰。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
即不禁之谓也。下甚而至于手足不仁者。四体绝也。此五脏
气绝于内者如此。
〔徐〕下甚。手足因无阴以维阳。而脏气不相统摄。则为不仁。不仁者。伸缩皆不能也。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魏〕此滞下之病。非飧泄之病也。沉为阳陷入阴分。沉中见弦。为少阳之气。不能宣达。故气随阳
降而下重也。脉沉弦而大者。阳气陷入之深而且多。故为未止。脉微弱者。阳气陷入浅而少。更兼见数。阳气
勃勃。欲动于阴。斯易为升达也。故为欲自止。是以虽滞下而发热。亦不死也。若夫
脉沉弦而大。再身见发热。阳邪入阴而炽盛。阴分受伤而煎耗。可以有死之道也。
汪氏伤寒辨注云。此辨热利之脉也。脉沉弦者。沉主里。弦主急。故为里急后重。如滞下之证也。脉大
者邪热甚也。经云。大则病进。故为利未止也。脉微弱数者。此阳邪之热已退。真阴之气将复。故为利自止
也。下利一候。大忌发热。兹者脉微弱而带数。所存邪气有限。故虽发热不至死耳。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少阴以下。
厥阴篇。玉函成本。分为两条。)
〔尤〕下利厥冷无脉。阴亡而阳亦绝矣。灸之所以引既绝之阳。乃厥不回脉不还。而反微喘。残阳上
奔。大气下脱。故死。下利为土负水胜之病。少阴负趺阳者。水负而土胜也。故曰顺。(详伤寒论辑义。以
下三条同。)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今。宋板伤寒论。作令。下同。)
〔尤〕微热而渴者。胃阳复也。脉弱者。邪气衰也。正复邪衰。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赵本。下利上。有若字。非。)
〔程〕寒则下利。脉数有微热。则里寒去。汗出则表气和。表里俱和。故今自愈。设复紧者。知寒邪
尚在。是为未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程〕脉数而渴。则寒邪去而利当止。经曰。若脉不解。
而下不止。必挟热而便脓血。此有热陷于下焦。使血流腐而为脓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程〕脉弦为寒。发热则阳气复。汗出则寒邪去。故知自愈。
〔尤〕弦脉阴阳两属。若与发热身汗并见。
则弦亦阳也。与脉数有微热汗出正同。故愈。按上数条。皆是伤寒邪气入里之候。故或热。或渴。或汗出。或
脉数。阳气既复。邪气得达则愈。若杂病湿热下利之证。则发热口渴脉数。均非美证。内经云。下利身热者
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盖内经所言者。杂病湿热下利之证。仲景所言
者。伤寒阴邪内入之证。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气。脉经。作热。)
〔尤〕下利气者。气随利失。即所谓气利是也。小便得利。
则气行于阳。不行于阴而愈。故曰当利其小便。喻氏所谓急开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徐〕下利果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
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以下四条同。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程〕寒不杀谷。寒胜则下利清谷也。若发其表汗出。则胃中之阳益虚。其寒益胜。故作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