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何氏医碥云。水寒遏郁汗液于肌内。为热所蒸。而成黄汗。然汗出浴水。亦举隅之论耳。当推展之。
愚按。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无清热去湿之品。徒取固敛。得无壅乎。此方恐是错简。终不可用。
倪氏本草汇言。四仙散。治汗出染衣。黄如柏汁。此名黄汗。其证发热汗出而渴。身体浮肿。此因出
汗时。受风冷水寒之气。入于汗孔得之。宜此方。用罗勒二钱。桂枝三钱。
黄白芍药各五钱。水酒各一碗煎服。(出罗勒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
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
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
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劳气。原本。作荣气。今根据诸本改之。外台。引仲景伤寒论。物作虫。)
〔程〕湿就下而流关节。故黄汗病。两胫冷。若两胫热。则属历节之病。其食已汗出。为胃气外泄。
暮而盗汗。为荣气内虚。又属虚劳之证。二者俱汗出。皆非黄汗也。欲作黄汗之证。汗出已。而热不为汗衰。
反发热。而热不止。薄于外。则销铄皮肤。故令身体枯槁。薄于里。则溃脉烂筋。故
令生恶疮也。夫湿胜则身重汗出。虽湿去身轻。而正气未必不损。如此久久。必耗散诸阳。故身 而胸痛。
是以上焦阳虚。则腰以上汗出。下焦湿胜。而为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也。剧则内伤于脾。而不能食。
外伤肌肉。而身体疼重。若烦躁小便不利。则水气无从出。蕴蓄肌中。必为黄汗。
案此条义难通。今姑仍程注。金鉴云。此承黄汗。详申
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此说似是。
\x桂枝加黄 汤方\x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
(二两○千金黄胆门五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尤〕桂枝黄 。亦行阳散邪之法。而尤赖饮热稀粥取汗。以发交郁之邪。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
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
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
虚则遗溺。名曰气分。(实则。徐沈作寒则。注。寒恐是实字。胁鸣。程魏。作肠鸣。是。)
〔尤〕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足
无气而逆冷。荣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脏腑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即后
所谓失气遗溺之端也。荣卫俱劳者。荣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荣于里。故不通即骨
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
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
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
遗溺。皆相失之征。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沈〕营卫相和。膻中宗气一转。大气乃行。
痹着之邪。相随而去。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实者失气。邪从大便喧吹而泄。虚者遗溺。
邪从小便而去。此阳虚气滞化水。而精血为痹。故曰气分。(案此与尤注异。然义亦通。故两存之。)
〔程〕此章以明水在气分之大义。以气行则水寒之气亦行。非下章结于心下。为盘为杯也。
〔鉴〕名曰气分之下。当有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脉经。或枳术汤主之。)
〔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
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x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x(三因。名桂附汤。)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
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鉴〕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温养荣卫阴阳。
发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