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其脉数。脉经。作其脉浮。案可下
篇。紧大。作双弦。可下之下。有宜大承气汤五字。不载其脉数以下二十三字。知是别为一条。)
〔尤〕脉数为阳。紧弦为阴。阴阳参见。是寒热交至也。然就寒疝言。则数反从弦。故其数为阴。疑于阳
之数。非阳气生热之数矣。如就风疟言。则弦反从数。故其弦为风。从热发之弦。而非阴气生寒之弦者。与此
适相发明也。故曰。脉数弦者。当下其寒。紧而迟。大而紧亦然。大虽阳脉。不
得为热。正以形其阴之实也。故曰。阳中有阴可下之。
案辨脉法云。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是与脉经合。则此条数作浮为是。
金鉴自其脉数至脉弦数者十九字为衍文。以当下其寒之四字。移必心下坚之下。未知是否。
\x附方\x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恻。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方见上○案此本出于千金贼风门。转侧下。有叫呼二字。外台。引千金即乌头桂枝汤也。徐沈魏尤。以为大乌
头煎何不检之于外台。误甚。)
\x外台柴胡桂枝汤方\x 治心腹卒中痛者。(外台。引仲景伤寒论。无卒字。)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魏〕有表邪而挟内寒者。乌头桂枝汤证也。有表邪而挟内热者。柴胡桂枝汤证也。以柴胡桂枝生姜。
升阳透表。人参半夏甘草大枣。补中开郁。黄芩芍药。治寒中有热。杂合
此表里两解。寒热兼除之法也。
〔沈〕予以此方。每于四时加减。治胃脘心腹疼痛。功效如神。
仁斋直指云。柴胡桂枝汤。治肾气冷热不调证。案肾气。即疝也。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沈〕中恶之证。俗谓绞肠乌痧。即臭秽恶毒之气。直从口鼻。入于心胸。肠胃脏腑壅塞。正气不行。
故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是为实证。非似六淫侵入。而有表里虚实清浊之分。故用巴豆极热大毒。峻猛之剂。
急攻其邪。佐杏仁以利肺与大肠之气。使邪从后阴。一扫尽除。则病得愈。若缓须臾。正气不通。营卫阴阳。
机息则死。是取通则不痛之义也。肘后。飞尸走马汤。通治诸飞尸鬼击。(即本方。)
外台。文仲。疗卒得诸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绞痛。白汗出欲死。此名寒疝。亦名阴疝。张仲景飞
尸走马汤。方同。案此为治寒疝。附于本篇之末者。而主疗与外台异者何。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
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尤〕寸口脉浮大者。谷气多也。谷多不能益脾。而反伤脾。按之脉反涩者。脾伤而滞。血气为之不
利也。尺中亦微而涩者。中气阻滞。而水谷之精气。不能逮下也。是因宿食为病。则宜大承气。下其宿食。
案金鉴云。按尺中亦微而涩之微字。当按伤寒论作大字是。今考伤寒论可下编。亦作微字。而金鉴
又云。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当下之理。彼注如此。今引以为证。误也。
巢源。宿食不消候云。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
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
程知云。滑为有食结滞。经宿则脉涩矣。尺以候内。沉以候里。故宿食之脉。按之反涩。尺中亦大而涩也。
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鉴〕腹满而痛。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故当下之。李 曰。滑者水谷之气胜也。若滑而兼数。
则实热已入胃腑矣。故云有宿食可下之。
〔魏〕滑与涩相反。何以俱为实宜下。滑者涩之浅。而实邪欲成未成
者。涩者滑之深。而实邪已成者。故不论为滑为涩。兼大而见。则有物积聚。宜施攻治无二理也。
阳明篇云。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尤〕谷多则伤脾。而水谷不分。谷停则伤胃。而恶闻食臭。故下利不欲食者。知其有宿食。当下也。夫
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气。不可或止者也。谷止则化绝。气止则机息。化绝机息。人事不其顿乎。故必
大承气。速去其停谷。谷去则气行。气行则化续。而生以全矣。若徒事消克。将宿食未去。而生气已消。岂
徒无益而已哉。
〔沈〕骤伤宿食停滞。胃中壅遏。升降之机不转。肠中水谷不分。而下奔则利。宿
食在胃。故不欲食。必当攻去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