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
一杯则定。
〔徐〕此即前桔梗汤证也。然此以贝母巴豆。易去甘草。则迅利极矣。盖此等证。危在呼吸。以悠忽
遗祸。不可胜数。故确见人强或证危。正当以此急救之。不得嫌其峻。坐以待
毙也。
〔沈〕以桔梗开提肺气。贝母清热而化痰涎。巴霜峻猛热剂。急破其脓。驱脓下出。
〔尤〕似亦以毒
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气实。非峻药不能为功者。不可侥幸一试也。是在审其形之肥瘠。与病之缓急。而
善其用焉。
\x千金苇茎汤\x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
痈。(千金作胸心甲错。千金。无方名。外台。引古今录验。名苇茎汤。用苇茎一升。
云。仲景伤寒论云。苇茎切二升。千金。范汪同。)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
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千金。作服一升。当有所见吐脓血。)
〔魏〕肺痈欲成未成之际。图治当早者也。苇小芦大。一物也。苇茎。与芦根同性。清热利水。解渴
除烦。佐以薏苡仁。下气宽中。桃仁。润肺滑肠。瓜瓣。亦润燥清热之品。再服当吐如脓。可见为痈虽结。
而脓未成。所以可治也。较之葶苈大枣汤。皂荚丸。皆得预治之治。仲景所谓始萌可救者。
〔尤〕此方具
下热散结通瘀之力。而重不伤峻。缓不伤懈。可以补桔梗汤。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案楼氏纲目云。苇茎。即汀洲间芦荻之粗种也。苇。即芦。详见于沈括补笔谈。魏注为是。圣惠方。作青
苇。(三因。用苇叶恐非是。)瓜瓣。圣惠方。作甜瓜子。太平御览。引吴普本草。瓜瓣。瓜子也。张氏本经
逢原云。甜瓜子。即甜瓜瓣。为肠胃内痈要药。千金。治肺痈。有苇茎汤。肠痈。有大黄牡丹汤。予尝用之。
然必黄熟味甜者。方不伤胃。是也。而本草马志云。诸方惟用冬瓜子。不见用甘瓜子者。潘氏续焰。
改用丝瓜瓣。并不可凭也。
外台。苏游。疗骨蒸肺痿。烦躁不能食。\x芦根饮子方\x
芦根(切讫秤) 麦门冬 地骨白皮(各十两) 生姜(十两合皮切) 橘皮
茯苓(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八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八九里。昼三服。夜二服。覆取汗。
忌酢物。未好瘥更作。若兼服。其人或胸中寒。或直恶寒。及虚胀并痛者。加吴茱萸八两。○案此亦用芦根。
而治肺痿。可见痈痿虽虚实不同。然至热郁津枯。则一也。故附此以备考。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
主之。(〔原注〕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千
金。胸下有胁字。无酸辛二字。外台。与本文同。唯胸下有胁字。千金外台。此条接于前
泻肺汤条。案方见上三字衍。自三日一剂。至乃进二十字。千金之文。而外台。引千金。
无此二十字。方后云。仲景伤寒论。范汪同。脉经。亦载此条。明是仲景旧文。今列于附方之后者。必后人编
次之误也。程氏。金鉴。揭为原文。删注三十二字。为是。沈魏尤诸家。以为附方。盖不考耳。)
〔程〕痈在肺则胸胀满。肺朝百脉。而主皮毛。肺病则一身面目浮肿也。肺开窍于鼻。肺气壅滞。则蓄
门不开。但清涕渗出。而浊脓犹塞于鼻肺之间。故不闻香臭酸辛也。以其气逆于上焦。则有喘鸣迫塞之证。
与葶苈大枣汤以泻肺。
〔鉴〕是邪外塞皮毛。内壅肺气。比之喘不得卧。殆尤甚焉。亦以
葶苈大枣泻肺汤者。因其脓未成故也。



<目录>卷二\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篇名>论二首、方三首

属性: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
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程〕篇目止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怕火邪。皆简脱。必
有缺文。经曰。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若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作奔豚。发汗后。脐下悸者。欲
作奔豚。故奔豚病从惊发而得。
〔尤〕吐脓有咳与呕之别。其从惊得之。旨未详。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
而惊气即为病气也。火邪。见后惊悸部。及伤寒太阳篇。云。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
解。必圊血。名为火邪。然未尝云从惊发也。惊悸篇云。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
骨救逆汤主之。此亦是因火邪而发惊。非因惊而发火邪也。即后奔豚证治三条。亦不必定从惊恐而得。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