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甚。又云。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
微字文气不属。必是传写之讹。虽未知原文果然否。此可以备一说也。
危氏得效方云。始萌易治。脓成难治。诊其脉数而实已成。微而涩渐愈。面色白。呕脓而止者自愈。
有脓而呕食。面色赤。吐脓如糯米粥者不治。男子以气为主。得之十救二
三。妇女以血为主。得之十全七八。历试屡验。
李氏入门云。肺痈脉数而虚。口燥咽干。胸胁隐痛。二便赤涩。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
潘氏续焰云。试肺痈法。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
痰。吐在水内。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案今验果如其言。
又以双箸断之。其断为两段者是脓。其粘着不断者是痰。亦一试法也。
兰台轨范云。肺痈之疾。脓成亦有愈者。全在用药变化。汉时治法。或未全耳。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魏〕面浮肿。阳衰于中。而气散于上也。肩息者。至人之息。息以踵。今息以肩。气元已铲其根。而
浮游之气。呼吸于胸膈之上也。诊之脉浮大。必浮大而沉微。且欲绝也。
俱为上盛下绝。加以下利。阴又下泄。阳必上越。其死尤速也。此上气之阳虚。气脱之重者。
案上气。诸家不释。考周礼天官疾医职云。嗽上气。郑玄注。上气。逆喘也。此一节。即是肺胀不治之证。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沈〕此见肺痈当有肺胀之辨也。邪伤于卫后入于营。而为肺痈。此风伤于卫。内挟痰涎。壅逆肺气。
上逆奔迫。故喘而躁。是为肺胀。然有肺气壅逆。不得通调水道。水即泛滥皮肤。故曰欲作风水。治
宜发汗驱风。从表而出。水即下渗。即下条小青龙之证也。
案肺胀一证。诸家未有云后世某证者。考下文云。肺胀咳而上气。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由此
观之。即后世所谓呷嗽哮嗽之属。巢源云。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本事续方云。哮嗽
如拽锯。是也。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若以下九字。
脉经无。千金作若渴者属消渴法六字。为细注。)
〔魏〕肺痿为虚热之证矣。然又有肺痿而属之虚寒者。则不可不辨也。乃吐涎沫而不咳。其人既不渴。又
遗尿。小便数者。以上虚不能制水故也。肺气既虚。而无收摄之力。但趋脱泄之势。膀胱之阳气下脱。而肺
金益清冷。干燥以成痿也。肺叶如草木之花叶。有热之痿。如日炙之则枯。有冷之痿。如霜杀之则干矣。此
肺冷之所以成痿也。
〔尤〕头眩多涎唾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
干姜。甘辛合用。为温肺复气之剂。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
则属消渴。盖小便数而渴者。为消。不渴者。非下虚。即肺冷也。
\x甘草干姜汤方\x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千金注云。集验肘后。有大枣十二枚。)
案此即用伤寒得之便厥者。以复其阳之甘草干姜汤。取理中之半。而回其阳者。此证虽云肺中冷。其
源未曾不由胃阳虚乏。故主以此方。盖与大病瘥后喜唾者。主以理中汤意略同。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外台。引短剧。水上有如字。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鉴〕咳逆上气。谓咳则气上冲逆也。水鸡声者。谓水与气相触之声。在喉中连连不绝也。
〔徐〕凡
咳之上气者。皆为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乃痰为火所吸不能下。然火乃风所生。水从风战。而作声耳。故以
麻黄细辛。驱其外邪为主。以射干开结热气。行水湿毒。尤善清肺气者为臣。而余皆降
逆消痰。宣散药。唯五味一品。以收其既耗之气。令正气自敛。邪气自去。恐肺气久虚。不堪劫散也。
巢源云。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案水鸡二
种。本草苏颂云。蛙。即今水鸡是也。又司马相如传颜注。庸渠。一名水鸡。即本草所谓 也。此云水鸡。盖
指蛙而言。取其鸣声连连不绝耳。
\x射干麻黄汤方\x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
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
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用射干三两。半夏半升。外台。水上。有东流二字。)
案此治肺胀之方。凡本篇诸条。肺痿肺痈之外。悉属肺胀。读者宜自知耳。
\x千金麻黄汤\x 治上气脉浮。咳逆喉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