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篇名>证二条、方六首

属性: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
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弦紧下。脉经有数字。风发。外台作风疾。)
〔程〕内经曰。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
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渴欲饮水。方其寒。汤火不能温。及其热冰水不能寒。此阴阳交争。虚
实并作。邪舍于营卫之间。风寒之气不常。故休作有时。而作往来寒热也。木郁则发热。热则脉数。此邪气
微者。故以饮食消息止之。经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
遂其喜恶。而消息之。则疟自止。上说如此。后并无汗吐下温针灸之法。去古既远。文多简略。不可考矣。
〔徐〕疟者。半表里病。而非骤发之外病也。故内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又曰。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唯其半表里。则脉必出于弦。弦者东方甲木之气。经属少阳。故曰疟脉
自弦。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唯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数为热。兼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疟者。少阳之邪。弦者。少阳之脉。有是邪。则有是脉也。然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疟之气。则有
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有风从热出。而不可以
药散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徐氏曰。脉大者为阳。小者为阴。紧虽寒脉。小紧则内入而为阴矣。阴
不可从表散。故曰下之愈。迟既为寒。温之无疑。弦紧不沉。为寒脉。而非阴脉。非阴故可发汗针灸也。疟
脉概弦。而忽浮大。知邪在高分。高者引而越之。故可吐。既云弦数者多热矣。而复申一义云。弦数者风发。
见多热不已。必至于极热。热极则生风。风生则肝木侮土。而传其热于胃。坐耗津液。此非徒求之药。须以饮
食消息。止其炽热。即梨汁蔗浆。生津止渴之属。正内经风淫于内。治以甘寒之旨也。
案风发以饮食消息止之。其义未清晰。姑举二氏之说。以备考。金鉴云。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
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
脉自弦之意。此说不必矣。徐尤之注。义自允当。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 瘕。名曰
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圆。(脉经。自病疟止师曰此三十字无。结上有疟疾二字。无急治之三字。
赵本圆作丸。下并同。)
〔程〕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
气于天。气节更移。营卫亦因之以易。故交一节气当愈。不
愈者。再易一气。故云月尽解也。
〔尤〕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根据痰。结为 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
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
也。
〔魏〕寒热杂合之邪。在少阳。而上下格阻之气结厥阴。聚肝下之血分。而实为疟病之母气。足于生疟而
不已。此所阴阳互盛。历月经年。而病不除也。盖有物以作患于里。如草树之有根 。必须急为拔去。不然旋
伐旋生。有母在焉。未有不滋蔓难图者矣。
案玉篇。HT 。莫浓切。病HT 癖也。乃疟母之母。从 者。
三因云。结为 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名曰母疟。
\x鳖甲煎丸方\x(外台。作大鳖甲煎。引张仲景伤寒论。云出第十五卷中。)
鳖甲(十二分炙○千金作成死鳖注云要略作鳖甲三两) 乌扇(三分烧) 黄芩
(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
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浓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
(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
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
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原注〕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
大戟一分。 虫五分。无鼠妇赤硝二味。以鳖甲煎
和诸药为丸。○案今考千金。无鼠妇紫葳赤硝。有虻虫紫菀海藻大戟。凡二十四味。分两
颇异。不繁引于此。浸灰候酒尽一半。作以酒浸灰去灰取酒。似是。)
〔程〕疟母者。邪气内搏于脏腑。血气羁留而不行息而成积。故内结 瘕。而外作往来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