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潜法以复真阴。
【荣斋按】虚人久疟,或疟久虚弱者,可用《必读》截疟饮──黄 、人参、白术
、茯苓、砂仁、草果、橘红、五味子、乌梅、甘草。若前症多寒象者,宜补中益气汤加
姜附。至于首乌治虚疟,《本草纲目》不提及,而张景岳有“何人饮”,用首乌、人参
。恽铁樵先生治虚疟,常用小柴胡汤加鲜首乌,颇有疗效。
六 劳疟
【因】中气素虚。遇劳即发。或一二月而愈。或半年一年不愈。或由禁截太早。或
由口腹不慎。
【证】寒热往来。病以时作。轻则昼发。发时短而渐早。深则夜发。发时长而渐晏
。或间一日而发。或间二日而发。肢冷自汗。神倦嗜卧。寒重热轻。食少便溏。舌苔白
而嫩滑。或淡灰薄润。
【脉】右细软而弱。或虚大无力。多由劳役过度。饮食失节。内伤脾阳而发疟也。
【治】法当补气升阳以和解之。先与补中益气汤加减。继则健脾和胃以敛补之。
四兽饮为主(别直参、炒于术、浙茯苓、姜半夏各钱半、广皮一钱、炙草六分、草果
五分、乌梅二分、生姜一钱、红枣四枚)。
七 郁疟
【因】初病气郁。久必络瘀。甚则累及阳维。皆能酿变疟状。
【证】寒热如疟。发作有时。胸满胁痛。至夜尤甚。少腹胀满。便溏不爽。舌色紫
黯而润。或舌边紫而苔糙白。
【脉】左弦而涩。弦为气郁。涩则血结。此络瘀在肝。肝病善作寒热也。
【治】初与清肝达郁汤疏其气。继以加减小柴胡汤通其瘀。气血调畅。寒热自除。
终用四物绛覆汤。养血濡络以善其后
八 胎疟
凡幼小及壮年。初次患疟者为胎疟。小儿尤多。绍俗通称开行(行音杭)
【因】发于初春冬季者。风寒居多。发于夏秋之间者。暑湿居多。其中多挟痰食。
【证】先寒后热。热已而汗。发作有时。胃钝善呕。因于风寒者。怕冷无汗。头身
俱痛。舌苔白薄而滑。因于暑湿者。体疼肢懈。热多烦渴。舌苔黄白相兼。挟痰食者。
咳嗽痰涎。嗳腐吞酸。舌苔白腻而浓。或黄浓而腻。若襁褓小孩。寒则战栗。热则气怯
神昏。状如惊痫。当因时辨证。不可误认为惊痫。妄用挑法。
【脉】弦紧弦迟者。风寒变疟也。弦洪弦滞者。暑湿化疟也。弦滑有力者。痰凝也
。弦实有力者。食积也。
【治】壮年初次病疟者。审其因而治之。方法已详前列。若小孩体更柔脆。易虚易
实。选药制方。尤宜灵活。先分寒热之多少。寒多热少者。先与葱豉荷米煎。加生姜(
一分)、细芽茶(二分)、微发其汗以和之。继与平
胃散。(制苍术二分、川朴三分、广皮四分、炙草二分、)加草果仁(二分)、炒常山
(二分)、以截之。终与冰糖乌梅汤。(冰糖一钱、乌梅肉一分、用水一茶钟、浓煎半
钟)。甘酸养胃以善其后。热多寒少者。先与白虎汤。(知母一钱、生石膏钱半、生甘
草三分、生粳米三十粒、荷叶包)。加草果仁(二分)、炒常山(三分)、辛凉消痰以
截之。继与五汁一枝煎。去紫苏旁枝、生姜汁二味。加冰糖(一钱)。重汤炖温服。轻
清甘润以补之。寒热平均者。则以半贝姜茶饮。(姜半夏、川贝、生姜、细芽茶各三
分、用阴阳水两茶钟、煎成一钟)。温清并用以和之。次分新久。新疟先截后补。久疟
先补后截。其大要也。然必要分阳分阴分。昼发而病在阳分气虚者。肢厥汗多。则以露
姜饮。(别直参三分、生姜二分、用阴阳水两钟、煎成一钟、露一宿服)。温补阳气以
截之。病在阴分血虚者。夜热神烦。则以首乌鳖甲汤(生首乌、炙鳖甲各一钱、乌梅
肉二分、冰糖八分、用雪水滚水两钟、煎成一钟、去渣温服)。清滋阴血以截之。
【荣斋按】胎疟之病,古无此名,其说始于万氏儿科。前明万密斋说∶“凡幼小及
壮年,初次患疟者,皆为胎疟,当审其因而治之。因于风寒者从风寒治,因于暑湿者从
暑湿治,因于痰食者从痰食治。大旨先分寒热之多少;寒多热少者,先与香苏葱豉汤发
其表,继与平胃散加草果、常山,除其疟。热多寒少者,先与柴胡白虎汤解其热,继与
白虎汤加常山、草果、平其疟。”此万氏治胎疟之方法,俞氏把它掌握起来,运用起来
,成为有力的一个武器。
九 疫疟
【因】大约有四。一由岚瘴蒸毒。二由阴水蕴毒。三由尸疰客忤。四由气候不正之
时毒。皆能变疟。
【证】瘴毒初起。即身重迷闷。口喑不语。继即谵语狂言。或寒微热甚。或寒
甚热微。胸痞腹满。舌苔灰腻满布。或白浓而腻。水毒初起。寒重热轻。胸膈满痛
。揉按则漉漉有声。干呕短气。或吐清水。甚则腹痛便泄。肢冷足肿。腰重溺少。舌苔
白润。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