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伤寒结胸证。项亦强为柔
痉状。此似痉而非痉也。不可以风药误治之。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太阳病发汗太多者。
因致痉。太阳病发热脉沉细名曰痉。为难治。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太阳病。其证状
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此张仲景辨痉之证候也。
【脉】痉脉紧急。如经直上下行者。急实为阳痉。沉细为阴痉。浮紧数者属阳。沉细涩者属阴。
浮盛为风热。洪滑为痰火。虚濡为气虚。涩数为阴虚。脉 如蛇者。汗虚致痉也。《活人书》云。
痉病。外证发热恶寒。与伤寒同。但脉沉迟弦细为异耳。若脉沉弦而迟及伏弦。或散于指外者。皆危
候也。
【治】阳痉。宜滋阴养血。阴痉、宜扶脾抑肝。至清痉降火。祛风利湿。各随症治。暴起多属邪盛。
久病必是血虚。痉病虚为本。邪为表。太阳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者。主以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三钱、桂枝八分、白芍钱半、甘草五分、姜二片、枣三枚。)刚痉发热。无汗恶寒。小便反少。
脉浮紧者。属中风。重感于寒。葛根汤。或加独活防风。脉弦细数者。属风热伤筋。血脉失约束之权。
致搐搦反张者。主以如圣饮(羌活、秦艽、川芎、白芍、当归、白芷、黄芩、人参、半夏、甘草。)
风痰多。加竹沥、姜汁。无汗加苍术、麻黄。热痰加贝母、栝蒌。火盛加山栀、花粉。口噤便闭。加
大黄。气虚口闭。加参、 。血虚筋急。加归、地。舒筋、加秦艽、川断、钩藤。活血加丹参、红花、
牛膝。柔痉则汗出不恶寒。脉沉细者属中风。重感于湿。栝蒌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独活防风汤。
(即桂枝汤、加葛根、独活、防风。)表有风邪
未解。为寒所袭者。宜风药解散。风寒为湿所袭者。风药亦能胜湿。阳明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
挛急 齿。宜大承气汤。或防风通圣散。去麻黄下之。必须察脉有力可下。无力切不可不。少阳痉往
来寒热。或一目斜牵。或一手搐搦。小柴胡加防风汤。发热头摇。反张口噤脉弦者。防风当归饮。
(生地、防风、当归、川芎。)主之。若汗下太过。亡失血液。致筋脉失养。不柔和而痉。无外邪可
解者。惟宜补养气血为主。以八珍汤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加竹沥、姜汁。气虚筋纵。加参 以补之。
血虚筋挛。加归地以润之。脉小虚甚者。加熟附子。或大建中汤加羌活、防风。产后去血过多。筋无血养。
挛急发痉。脉浮软者。加味当归补血汤(炙黄 五钱、当归三钱、炙甘草钱半、炒防风、羌活各钱
半、竹沥一杯、姜汁一瓢。)主之。新产亡血。腠理疏豁。风邪乘虚袭伤筋脉。遽尔发痉。脉浮者。
举轻古拜散。(荆芥穗四两、炒黑为末。)每服三钱。酒淋大豆黄卷净汁调下。吴仁斋云。仰面卧。
开目者为阳。合面卧闭目者为阴。口燥渴者为阳。口中和者为阴。属阳易治。属阴难治。口张目瞪。
昏昧无知者治。戴眼反折遗溺者必死。手足螈 。汗出如油如珠者不治。反张离席一掌者死。小儿
离席一指者亦死。
【廉勘】吴鞠通谓痉当分寒,热,虚,实四大纲。小儿痉病螈病。复列九大纲。较方中行痉书。
更精且密。实可补仲景之不足。兹节述于后。如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
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暑燥火致痉者。热证也。俗称慢
脾风者。虚寒痉也。本论后述本脏自病者。虚热痉。此四大纲也。再将小儿痉病螈病之九大纲论。亦
分条列后。以资参考。
(一)寒痉 仲景先师所述方法具在。但须对症细加寻绎。如所云。太阳症项强。KT KT 然。
脉沉迟之类。有汗为柔痉。为风多寒少。而用桂枝汤加法。无汗为刚痉。为寒痉。而用葛根汤。汤内有
麻黄。乃不以桂枝立名。
亦不以麻黄立名者。以其病已至阳明也。诸如此类。须平时熟读其书。临时再加谨慎。手下自有准的矣。风寒
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辛温例。自当附入寒门。
(二)风温痉 此即螈症。少阳之气为之也。乃风之正令。阳气发泄之候。君火主气之时。(廉按其症候。则
头身热。面目赤。猝口噤。背反张。自汗出。足反冷。或恶风。或咳嗽。甚则气逆痰涌。风盛者。颈项强急。
头亦动摇。目眶 动。手足抽掣。热盛者。灼热大汗。神昏谵语。口燥渴饮。HT 唇弄舌。痰盛者。一痉即厥。
喉间痰鸣、语言不出。不省人事。此张仲景所谓风温之为病。剧则状如惊痫。时螈 。而若火薰之候也。亦
即徐嗣伯所谓痰气相触而动风。风火相乱则闷瞀也。)宜用辛凉正法。轻者用辛凉轻剂。重者用辛凉重剂。如
本论(荣斋按∶本论二字,系指《温病条辨》。以下同。)上焦篇银翘散。白虎汤之类。伤津液者加甘凉。如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