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醋炒蝎尾三分更效。
血疝者。得之盛暑入房。气血失道。渗入脬囊。留而不去。或情欲太浓。当泄不泄而成。其状如黄瓜。
在小腹两傍。横骨两端约纹中。结成痈肿。脓少血多。俗名便痈。宜调气通瘀为治。如当归尾、赤芍、牛膝
梢、延胡、木香、五灵脂、鼠粪、乳香、没药、人中白、郁李仁肉等味治之。寒疝者。得之坐卧湿地。及寒月
涉水。或坐卧砖石。或当风凉处使内过劳。其证阴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如控睾丸而痛。久不愈。则
无子。宜辛热散寒。以吴茱萸加附子汤。(吴茱萸、附子、人参、姜枣。)《短剧方》。治寒疝心痛如刺。绕
脐绞痛。用蜀椒、附子、干姜、半夏、粳米、大枣、甘草等治之。若疝气在小腹左右。久不愈。而聚坠者。
高丽昆布一斤。米泔浸去咸味。切细煮烂。和以盐醋、生姜、橘皮、花椒、粉、作 服。
小肠气。奔豚偏坠。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大人小儿均宜用(胡芦巴八钱、小茴香六钱、巴
戟肉炮乌头各二钱、川楝子四钱、淡吴萸五钱。并炒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钱许、淡盐汤下、日三服。)
凡外疝掣引肿冷。用大荔枝核十枚。炒焦黑存性。小茴香二钱。炮川乌一钱。研细酒调。空腹温服。凡小肠疝
气。阴囊偏坠或肿大。得热称快。小便清白。内无渴热者。用生姜切薄片。铺凑板上。上堆蕲艾一尖丛。
点火烧之。候将完。即连姜并艾。捣极烂。盛生菜叶内。随手兜托于肾囊。更护以棉絮。令其坐定。
初时其冷如冰。须臾便热。直至有汗自愈。此法甚验。弗轻视之。
【廉勘】疝气虽有因虚而得者。不可以虚而骤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故必先涤蓄邪。然后补之。至有虚甚迫痛。上为呕逆。或下有遗精者。此邪实正虚之甚。恐补之无益。
泻之则正气愈虚。幸而获生者鲜矣。总之内外邪气所感。攻于脏腑。则为腹中之疝。会于阴器。则为睾丸
之疝。李士材云。疝之为病。受热则挺纵不收。受寒则腹中牵引作痛。因湿则胀满重坠。因虚则其痛必轻。
在血分不移。在气分多动。患左丸者。痛多肿少。患右丸者。痛少肿多。其论甚确。王肯堂云。疝与小
肠气、膀胱气不同。小肠气。小肠之病。膀胱气。膀胱之病。疝气。肝经之病。疝必睾丸先痛。次连小
腹。次攻胸胁。有自下而上之象。小肠气者。脐傍钓痛。连及腰脊。或绕脐走注。少腹攻刺。若膀胱气。
在毛际之上。则小腹之分肿痛。不得小便是也。又有肾气。脐下绕身撮急。周身皆痛。便数而清。诸脉洪
缓。惟肾脉弦急。宜肾气丸。及酒煮当归丸治之。三证之发。必从腹而下及睾丸。有自上而下之可辨也。
因小肠膀胱。并于厥阴之经。所以受病连及于肝。亦控引睾丸而痛。然只是二经之病。不可以为疝也。
又有木肾一症。外肾则坚硬顽痹。不痛不痒。阴茎不垂。常如麻木。便溺之时。闷胀不顺。此因肾虚。
而沉寒痼冷凝滞其间。先当温散温利。以泄其邪。如二妙丸、加肉桂、吴萸、半夏、茯苓之类。亦有囊痒
不已。甚则疙瘩顽麻。破流脂水。谓之肾囊风证。是由肝经风湿。宜敷药。或薰洗以治之。宜蛇床子、
绣球花。或大叶杨柳。煎汤。乘热薰洗。再以蚯蚓焙为末。掺之即愈。如无脂水。以井水调敷。或吴萸
煎汤薰洗。若但阴囊开花。以枸橘七枚。煎汤薰洗。三日可愈。
【炳章按】疝气初病在气分之间。聚则塞痛。高突攻冲。散则鸣响。上嗳气。下泄气而休。宜青木香散。
(青木香、槟榔各二钱、川楝子三钱、淡吴萸、炮川乌、小茴香各一钱、乌药、橘核、木通各钱半、
降香八分、公丁香四分、食盐少许、生研为末、以酒水各半、葱白五枚、煎汤调送之、少顷再进、一日三
服)最效。若 疝水疝。因败精恶血结气凝湿。伏风积在阴囊所致。延及胀大、麻木、钓痛、奔突等候。
宜七制金铃子丸。(大川楝子四十九个、分七处、每处七个。各以酒浸胀取起、俟干、秤小茴香五钱、
阿魏三钱、破故纸三钱、黑丑三钱、槟榔三钱、巴豆肉十四粒去衣、斑蝥十四个去头足各以炒川楝子
七个、炒至焦黑为度、惟巴豆斑蝥、炒后拣去不用、余药与川楝子共研末、再加肉桂、广木香、香附各
三钱、合为细末、酒面糊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青盐汤送下、日一服。)二方皆屡经效验。
故附录之。亦有因春温风温时毒喉痧。先发热自汗。曾经发颐。误用凉遏。余毒由少阳循经。传入厥
阴。下流睾丸。亦偏坠肿痛。形似疝气。宜疏通血络。以鲜生地五钱、捣豆豉二钱。黑山栀、延胡索
各二钱。土贝母二钱。川楝子三个。蝉衣钱半。苏木、红花各八分、赤芍钱半、丹皮二钱。桃仁十四粒。
水煎服。此证甚多。是方亦验。古今方书多未载。特附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