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546-重订通俗伤寒论-第158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尖槟榔、砂仁末各三钱、广木香二钱、砂锅内河水煮熟、空心但
服猪肚汤。)三、千金散。(千金霜二分半、飞滑石二分、陈芭蕉扇去筋烧灰存性五分、用湿豆腐皮包好开水送
下。)四、黑鱼羹。(乌蠡鱼一尾、重七八两、去鳞甲、将肚剖开去尽肠杂、入好青矾五分、松萝茶三钱、男
子用大蒜八瓣、女用七瓣、同入鱼腹内、放在瓦罐中煮熟、令病患吃鱼、连茶蒜吃更好。)五、葫芦散。(三
五年陈葫芦一个、悬放于炭火上炙热、入酒浸之、如此五次、将葫芦壳 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酒下。)六、
宽膨散。(大癞虾蟆一只、剖开、用大砂仁填满腹中、黄泥封固、炭火 红、冷定去泥、研末、每服一钱、陈
皮汤调服、至频频矢气而宽。)七、瓜灰散。(西瓜一个、开去盖、挖去子肉、加鸡内金四张、车前子四两、
入西瓜中、仍用旧盖盖好、瓜外遍涂烂泥、在瓦上炙灰存性、去泥研末、每服一钱、用青糖拌好、用陈葫芦壳
一钱。煎汤调下。)八、丝瓜络丸。(丝瓜络一个、用小巴豆十四粒、拌炒巴豆黄色、去豆不用、再用陈仓米、
如丝瓜络之分量、同炒、米黄、研匀、玫瑰膏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钱、用绿萼梅五朵泡汤送下。)九、鸡
矢白散。(腊月用雄鸡五只、饲以煮干大麦一二日、鸡矢中自有白块、逐渐取出、随取随用酒洗、阴干、藏入
瓷瓶、每服三分、和入广木香末一分、随酒送下。)十、败鼓皮丸。(破旧铜鼓皮一张、切碎、河砂拌炒松脆、
研末、陈烧酒和糯米粉糊丸、每服一钱、陈酒送下。)其间临病实验。一旬至二旬间鼓胀。效者颇多。若至一
二月。不效者多。(五)疳臌。多因于失饥伤饱。鱼肉中误服虫子。虫吸血液。生长繁殖。积久而成臌。形如蜘
蛛。故俗称蜘蛛胀。《万氏全书》谓之疳臌。治以驱虫消疳。轻则七味保婴汤。(莱菔子、生麦芽各一钱、薄荷叶
三分、嫩竹叶七片、灯心一小帚、陈仓米二十粒、白蜜一匙、袋盛煮汤。)调下癞蛤散。(癞蛤 一只、酒洗
净、将白豆蔻四十九粒、从口徐徐灌入、外涂酒渣盖泥令遍、炭火烘脆、去泥、研末、筛净、每服三分至五
分、《良方集腋》。)重则加味五香汤。(五灵脂用青糖拌炒五分、醋制香附八分、黑白丑头末炒香各六分、白雷
丸一钱、煨香使君子肉三枚、炒川椒一粒、乌梅肉二分、何廉臣验方。)调下灶马散。(蟑螂肉十只、莱菔子
五钱、拌炒研服五分。)屡奏捷效。综而言之。肿胀蛊臌。皆以病状定病名他。《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其本
即中医所谓病源。西医所谓原因也。余临斯证。必先辨其病属何因。继必察其质性何似。更审其有无宿恙。然
后权其先后之宜。对症发药。庶可药到病除。无枘凿之不入矣。至于辨证。尤在泾曰。腹胀属脾胃者。则饮食
少。属他脏腑者。则饮食如常。其胀在皮肤脉之间者。饮食亦如常。其在肠胃盲膜之间者。则饮食亦少。其气
亦壅塞于五脏。则气促急不食而病危矣。是故病在表者易治。在腑者难治。入脏者不治。此亦扼要之论也。
【荣斋按】本节(夹胀伤寒)俞氏治阴水肿主张初起用麻附五皮饮,确是一个合乎理想的好方。廉臣先生在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加以阐述,他说∶“五皮饮加麻黄、附子、为周雪樵君首创,谓治水肿及风水肿、其人素
无肝火者,投无不效。其妙处全在麻黄一味,非但开肺发汗,使水气从皮肤排泄,而其余力尤能通利水道,使
水气从小便排泄;故日本医家,独推麻黄为治水肿之特效药。惟现下病家,往往畏麻黄而不敢服,就余所验,
凡发风寒之汗,麻黄只用四五分至六七分即能出汗,发风水之汗,非一钱至一钱半不能出;从未犯过亡阳之
弊”。
又按∶本节全文,取材丰富,它的质量超过全书的任何一节,可以说是伤寒夹症中的典型节目。俞氏
把肿、胀、臌、蛊等,分析为四个单元,指出了不同的原因疗法,而重点则在“胀”以下的两个疾患。廉臣
先生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举出肿、胀、臌、蛊四症的病因、证状和治法;凭借着古医学的壁垒,与
顽痼的疾病展开斗争。从文本里,可以看出他老人家精力是愈战愈强,武器也越来越好。参证学说十六家,
引用方剂八十三个;以将近一百个的历代医学专家的累积经验,加以分析、综合,灵活运用,勤勤恳恳,
显示了二十世纪上半纪卫生任务者“博学多能”的实质,而留作我们钻研。
【目录】第九章·伤寒夹证
【篇名】第十节·夹泻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泄泻)
【因】素有脾虚泄泻。或肝邪侮脾作泻。或寒邪先中太阴。而为泄泻。或先伤食物。欲泻不畅。再感风寒。
而犯太阳证者。
【证】头痛身热。胸闷或不闷。溲短大便泄泻。舌苔白为中寒泄泻。舌黄而浓。胸满腹 痛。头痛身热。口粘
而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