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其空。塞因塞用之法。以治病起于经年累月。鼓胀全属虚寒者。为精确不磨也。此证却
为俞君所未及。爰赘言之。
【廉勘】肿胀蛊臌诸病。俞氏多从原因疗法。法固至当。然予推求其成病之总因。浅言之。不出外因、内
因、及不内外因之三端。深言之。必从生理上推求病理。从病理上推求病源。汇通古今中外。始有精当之学
识。而后能下正确之诊断。试先论肿。原其病因。陈无择水肿叙论。冒风寒暑湿属外。悲怒忧思属内。饮食劳
逸。背于常经。属不内外。皆致此病。张筱衫曰。肿分阴水、阳水。脾肺肾虚。致水泛者为阴水。湿热浊滞。
致水溢者为阳水。《内经》谓水为至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故水溢为肿。无不本于脾肺肾三经。
必先辨明虚实。虚因情志操劳。酒色过度。病后气虚。其肿渐至。实因六淫外客。饮食内伤。忽然浮肿。其来
必速。惟西医谓回血管先有阻塞。然后水溢胞膜而为肿。如心以上大回管有一处阻塞。脑颈手之血。难返心
房。上半身即见肿证。心以下大回管有一处阻塞。肝肾足之血。难返心房。下半身即见肿证。若水但聚在周身
皮膜间。则手足肿。或全体肿。若水聚于腹。则为腹胀。其外因劳倦时。汗气被冷风雨湿遏止。不得外泄于汗
孔。势必由吸管内泄。泄于大小肠则泻。泄于皮膜则为肿。内因身虚心弱。则心房失功用。其力不足以逼血。
血行阻碍。因而血中之水汁。妄从他处渗泄。泄于外膜则为肿。泄于内膜则为胀。故血管水泄为肿。最宜分别
虚实。此与陈无择所云。肾虚则火亏。致阴水凝滞。肺满则泛溢。使阳水沉潜。沉潜则气闭。凝滞则血淖。
经络不通。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透皮肤。皮肤浮肿。足胫尤甚。两目下肿。腿股间冷。胸腹坚胀。不得正
偃。偃则咳嗽。上为喘急。下为肿满。其说大同而小异。辨其病状。阴水肿。先肿下体腰腹胫跗。后遍身肿。
皮色青白。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阳水肿。先肿上体肩背手面。后遍身肿。皮色黄赤。口烦渴。大便闭。
溺热涩。气肿。皮浓色苍。一身尽肿。自上而下。按之不成凹而即起。四肢削瘦。胸膜痞满。水肿。皮薄色
泽。肿有分界。自下而上。按之成凹不即起。小便不利。上气喘咳。痛风肿头痛恶风。面浮身肿。皮粗
麻木。流走注疼。黄胆肿。身目俱黄。面浮肢肿。便溏腹满。溺短赤热。妇女水分肿。病发于上。先水肿而后
经断。皮无赤痕。心下坚大。便溏溺少。血分肿。病发于下。先经断而后水肿。皮现赤缕。小腹硬痛。
便黑溺清。更有湿渍于脾。脾气横泄。四肢浮肿。喘不得卧。心腹胀满。饮食难进。湿流于脚。脚
气支满。上攻心胸。脘中胀闷。甚则呕逆。二便不利。此皆水肿之类症。首当甄别。西医谓皮肤水肿。
大约有七。(一)心脏性水肿。皮现青色。呼吸困难。(二)肾脏性水肿。先肿颜脸。尿含蛋白。
(三)炎症性水肿。寒战发热。头痛恶心。皮色赤浊。溺短赤溷。(四)恶液质性水肿。用手压之。皮不
凹陷。先肿于眼睑唇鼻颊颈。后及于腰腹四肢。(五)血管神经性水肿。起自血管运动神经障碍。时用
手指压之。不留痕迹。有硬度弹力性。(六)局部性水肿。多起于水血症或恶液质。或偏肿左侧。或偏肿
右侧。或偏肿上肢。或偏肿下肢。或但头面肿。或但肾囊肿。(七)麻痹性水肿。多生于组织液缺及筋
肉援助。或半侧麻痹。或四肢全麻。予按心脏肾脏性等水肿。多因于情志操劳。酒色过度。吾国通称阴水肿。
症虽属虚。而有虚寒虚热之不同。炎症恶液质局部性等水肿。多因于六淫外客。饮食内伤。吾国通称阳
水肿。症虽属实。而有风热、湿热、积热、瘀热之各异。至于血管神经性水肿。吾国通称气肿。《内经》所
谓肤胀是也。若麻痹性水肿。即吾国所云痛风身肿是也。惟陈氏谓经络不通。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透
皮肤。此四语实为肿病之总因。与西医回管阻塞。水溢胞膜。其学说病理。可谓中外一揆矣。叶天士先生
曰。初病治气。久必通络。予尝推其理以治肿。及先肿后胀。先胀后肿。每于治肿各方中。佐以行气通
络之品。往往获效。因此予治肿症。但执简以御繁。首分寒热虚实。临病求原以用药。如因寒客皮肤而成
气肿者。林氏所谓肤胀属肺是也。每用叶氏五皮饮。加生香附、紫苏旁枝、鲜葱须等。辛通络气以消肿。
寒郁下焦而成水肿者。《金匮》所谓石水正水是也。每用麻附五皮饮。重用泽兰梗五六钱。温通络气以
退肿。寒饮浸
肺。肺气不化而先喘后肿者。《金匮》所谓溢饮肢肿。支饮咳逆是也。轻则用麻杏三皮饮。(蜜炙麻黄八分、
光杏仁三钱、浙苓皮四钱、新会皮钱半、生姜皮一钱、紫菀、前胡各二钱、牛蒡子钱半、以上即叶氏验方。)
稍重用白果定喘汤。重则用小青龙汤加苓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