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木香、姜半夏、鲜杜藿香、
砂仁各一两二钱、姜汁竹沥泛丸、每服二三钱、专治过食生冷油腻、停滞不化、胸膈饱闷、腹胁满疼、一
切气痰痞积诸症。)钱氏泻青丸。(龙胆草、生川军、焦山栀各一两、川芎、当归、羌活、防风各五钱、
蜜丸、每服二三钱、薄荷竹叶汤下、专治外感风热、内挟肝火、多怒善惊、筋热发痉、目赤肿痛。)沉
香至珍丸。枳实导滞丸。礞石滚痰丸。控涎丹。代抵当丸。当归龙荟丸之属。无非通之之法也。如偏执
痛无补法。专以行气下泄为通。则执一不通。安能免人痛苦哉。盖因胸腹上下诸痛。寒热虚实皆能致之。
温清消补诸剂。及发表攻里诸法。皆所以止其痛。故止痛无定方也。今因俞氏夹痛伤寒疗法。简漏殊多。
爰胪举以补述之。
【荣斋按】伤寒夹胃脘痛,俞氏说得很简单。廉臣先生不辞艰辛,先补出“安蛔止痛”进一步的
治法,又补出“头风”的治法,再结合自己经验,博采众方,分列治痛十法;洋洋大篇,足够应用了。



<目录>第九章・伤寒夹证

<篇名>第九节・夹胀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肿胀 又名肿胀兼伤寒)
【因】宿病肿胀为本。新感风寒为标。当察其肿之为阴为阳。胀之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或但肿而
不胀。或但胀而不肿。或先肿而后胀。或先胀而后肿。或胀而兼喘。或胀而变臌、或胀而成蛊。必先其
所因。伏其所主为首要。
【证】但肿而不胀者。属水被邪结。当辨阴阳。阴水则肢厥体重。先肿下焦。继则一身悉肿。阴
股间寒。足胫
肿甚。按之 而不起。口淡不渴。大便自调。或竟溏泻。小便虽少。却不赤涩。甚或不利。舌苔白滑。
或淡白而胖滑。阳水则面浮恶风。自汗心烦。先肿上焦。遍身尽肿。按之热而即起。口苦而渴。小便黄浊。
或竟赤涩。大便坚燥。或多胶闭。甚则二便不通。阴囊肿大。舌苔黄滑。或深黄而浓腻。但胀而不肿者。
属气被邪裹。气裹食胀。即胃胀。一名谷胀。胸腹满。胃脘痛。上支两胁。妨于食。食即益甚。鼻闻焦臭、
大便甚难。甚则少腹 胀。引腰而痛。舌苔黄腻而浓。气裹痰胀。即肺胀。一名喘胀。胸中痞满。
气喘咳逆。目突如脱。鼻塞涕出。甚则肠鸣濯濯。满腹胀痛。飧泄不化。舌苔白滑而腻。气裹水胀。
即脾肾胀。一名寒胀。肢懈体重。不能胜衣。气闷善哕。睡卧不安。甚则腹满引背。腰髀胀痛。小便癃
闭。舌苔灰滑而腻。气裹血胀。即心肝胀。一名血胀。烦心短气。卧寐不安。甚则胁下满痛。痛引小腹。
腹起红丝。重则青筋亦露。舌色深紫而赤。气裹虫胀。即大小肠胀。一名腑胀。腹大而硬。以指久按。
其硬即移他处。又就所移者按之。其硬又移他处。或大腹。或脐旁。或小腹。无定处。或有物如蚯蚓蠢物。
隐然指下。或凝结如 而耕痛。起伏聚散。上下往来。浮沉出没。变幻多端。舌苔现槟榔纹。隐隐有点如粞。
先肿而后胀者。属水凝气结。先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颈脉动而时咳。身尽肿。手足尤甚。继即由
四肢而入腹。腹乃胀大。初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其状如囊裹水。甚则按之 而不起。如糟如泥。舌
苔灰黑而腻。舌本胖大而滑。先胀而后肿者。属气化水行。初则胸腹胀满。起于骤然。按其腹 而不起。
腹色不变。后乃渐散于四肢。气满于皮肤中。身尽肿而皮浓。 然而不坚。舌苔滑白。或薄或浓不一。
胀而兼喘者。属脾水久渍。逆行犯肺。始则腹胀浮肿。小便不利。继即咳嗽气喘。甚则坐不得卧。俯不
得仰。舌苔灰白而滑。或黄白相兼而腻。胀而变臌者。属脾肾阳虚。阴浊满布。独胀于腹。腹膨如鼓。外虽坚满。
中空无物。任入揉按。痛痒不关。初则旦食不能暮食。继即稍进饮食。饱闷难受。四肢日见瘦削。大便
溏而溺涩。舌苔淡白胖滑。胀而成蛊。则非血即虫。非虫即血。虫蛊则腹大如箕。时或胀痛。重按则痛始缓。
四肢瘦削。饮食乍进乍退。面色或红或白。口唇独红。内有白点。多嗜肥甘。饥即口吐涎沫。嘈杂难
忍。饱则腹虽不痛。脘满难受。舌苔有点如粞。血蛊则腹胀如鼓。青筋横绊腹上。或手足有红缕赤痕。
甚则爪甲青紫。小便利。大便黑。舌色紫赤而黯。甚或青紫。总之肿本乎水。胀必有滞。一兼外感风
寒。外证虽有头痛身热。恶寒畏风。而无不先犯胸膈。而为烦闷不舒。气逆呕恶。
【脉】左浮弦。右沉小者。风寒夹阴水肿也。左浮弦。右沉数者。风寒夹阳水肿也。浮大而坚。按之反涩
者。《内经》所谓坚大以涩者胀也。沉迟者为寒胀。沉数者为热胀。沉小者为虚胀。沉滑者为实胀。
弦大浮洪者易治。沉微细小者难治。沉细虚数者不治。
【治】阴水肿。初用麻附五皮饮。温下发汗以消肿。继用胃苓汤。实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