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行步。叶天士先生视之曰。此湿
伤筋络也。以炒苦葶苈四两。炒防己、广木香、茯苓、木通、人参各二钱五分。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汤下。名圣灵丹。服之果愈。由此三则以观之。一为
痈肿内溃。一为水气下注。一为湿伤足筋。皆足致肢节脱落。而病因各异。治法悬殊。
盖一病有一病之法。医学不可不博也。徐洄溪曰。凡治病各有对证方药。非可以泛治之
方。希图侥幸。但不明理之医。则偏僻固执。又方法绝少。安能肆应不穷。所以动手辄
误。病变日增。而药无一验。即束手无策矣。
【荣斋按】“脱脚伤寒”(严格地说,是∶脱趾伤寒。因所脱的,是趾,不是脚)
。多系病毒下注所致,巢氏《病源论》记载,一为∶“伤寒毒攻足候──此由热毒瓦斯从
内而出,循经络攻于足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
出手足指,故毒从脏腑而出。”一为∶“伤寒毒流肿候──人阴阳俱虚,湿毒瓦斯与风热
相搏,则荣卫涩,荣卫涩则气血不散,气血不散则邪热致壅,随其经络所生而流肿也。
”这两条,我认为是“脱脚伤寒”之始。它原因是为了“伤寒”而“脱脚”,但病名叫
做“脱脚伤寒”,这种“倒因为果”的说法,中医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吴坤安《伤寒
指掌》所说∶“若发热一身尽痛,而兼四肢微肿者,此风湿流注手足也。宜二陈加米仁
、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姜黄之类;足胫红肿合二妙。”这条我认为是“
脱脚伤寒”之渐,不过“仅肿未溃”而已。此处强调着“执果溯因”,意在“防微杜渐
”,使患伤寒的不致脱脚。
又按∶王肯堂《医论》载《启东秘旨》说。“温热愈后,余邪往往归之于足,发热
肿痛,不亟治则痛甚而死者多,至轻亦成残废;名曰截足风。今附验方于后∶广胶一两
,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绵纸或红布上,贴患处,痛立止。(糟入醋
中,将糟捣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用少许,葱汁较姜汁多一半
,糟醋须三四倍于葱汁)”此方经顾晓澜实验,都有疗效,并补出一个内服药方。他说
∶“王木匠,年三十余,患温热二候,余用白虎汤加味而瘳。伊芳未服善后药,而赴任务
;七日发热恶寒,两足疼痛不能行。诊其脉洪大,而两尺濡细,知是温热余邪下注,已
成截足风之危候;即用此方外敷,内服导赤五苓散(以嫩桑枝五钱易桂枝,加淮牛膝三
钱,鲜车前为引。)以清余热,仅三日而病如失。后治多人,皆获全瘳。”这里所说的
“截足风”,与“脱脚伤寒”是同一症状,可以归纳在一起。内外方治,应予推展,以
明确疗效。



<目录>

<篇名>第九章・伤寒夹证

属性: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以伤寒二字。统括四时六气之外感证。以杂病二字。统括全体脏腑
之内伤证。外感时病者。言其病从外受。非专指正伤寒也。内伤杂病者。言其病从内生。非但属虚损病也。
伤寒最多夹证。其病内外夹发。较兼证尤为难治。凡伤寒用正治法。而其病不愈。或反加重者。必有所
夹而致。或夹食。或夹痰。或夹饮。或夹血。或夹阴。或夹哮。或夹痞。或夹痛。或夹胀。或夹泻。
或夹痢。或夹疝。或夹痨。或夹临经。或夹妊娠。或夹产后。必先辨明因证。刻意精别。用药庶无差误。
故前哲善治伤寒者。其致力虽在杂病未研之先。而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临证不
博者更不知也。其证约计十六。条治于后。



<目录>第九章・伤寒夹证

<篇名>第一节・夹食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食 或名停食感冒)
【因】伤寒夹食。十常七八。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
变证百出。
【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剧则昏厥不语。舌苔
白浓。或兼淡黄。或兼灰腻。
【脉】左右俱紧盛有力。沉涩似伏者。食填膈上。仲景所谓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是也。右数而滑者。食积
胃肠。仲景所谓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故。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是也。紧如转索无常者。
宿食中结。仲景所谓脉紧头痛有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治】先去外邪。春冬香苏葱豉汤。加生枳壳(一钱或钱半。)苦桔梗(八分。)夏秋藿香正气
汤加枳桔。继除里实。在胃宜消。消导二陈汤主之。(生枳壳钱半、六和曲三钱、炒楂肉二钱、真川朴
一钱、仙半夏二钱、广皮红一钱、焦苍术八分、童桑枝一两。)急则先用吐法。姜盐汤探吐最稳。
(生姜末五分、拌炒食盐五钱、开水冲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