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下《局方》至宝丹。芳香宣窍以清包络。病在中焦气分者。酌与王氏连朴饮加味。
(川连、川朴、焦栀、香豉、仙半夏、水节根、石菖蒲、枳实、条芩)。苦降辛通以清
胃气。若在中焦血分者。酌与吴氏养营承气汤加减。(鲜生地、生白芍、老紫草、白知
母、小枳实、真川朴、生锦纹酒浸汁、鲜茅根。)凉血泻火以保胃液。病在下焦气分者
。酌与桂苓甘露饮加减。(官桂、赤苓、猪苓、泽泻、滑石、石膏、寒水石、小青皮。
)辛淡降泄以清化肾气。若在下焦阴分血室者。酌与章氏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脑、
生鳖甲、归须、新绛、细生地、东白薇、银胡、地骨皮、鲜茅根、来复丹。虚谷治热入
血室、邪结血分、长热不退、夜多谵语、左关脉沉涩、服二三剂后、夜即安睡至晓、畅
解小便、色深碧、稠如胶浆、谵语止、热即退、历验、较吴氏青蒿鳖甲煎、效尤速。)
透络热以清镇血海。若在阴分精室者。酌与陶氏逍遥汤加减。(西洋参、知母、川柏、
韭白、 鼠矢、青竹皮、秋石水炒槐蕊、滑石、生甘细梢、 裆灰。肾茎及子宫痛甚者
、再加杜牛膝、当门子。)逐败精以整肃髓热。善后之法。则一以滋养阴液。整肃余热
为主。如叶氏加减复脉汤。(北沙参、龙牙燕、陈阿胶、吉林参、麦冬、大生地、生白
芍、清炙草、白毛石斛、鲜茅根。)及甘露饮加西参蔗浆汁。往往得育阴垫托。从中下
焦血分复还气分。阴分转出阳分。少腹部及两腰部。发白 黑疹而解。惟病在中下焦胃
肠。夹食积者最多。每用陆氏润字丸。磨荡而缓下之。或用枳实导滞丸。消化而轻逐之
。此皆治伏暑晚发。博采众长之疗法也。然素心谨慎。选药制
方。大旨以轻清灵稳为主。以近今膏粱体。柔脆居多。故于去病之时。不得不兼顾其虚
也。
【荣斋按】本节(伏暑伤寒)俞氏指出“邪伏膜原,外寒搏束而发为实证,邪舍于
营,外寒激动而发为虚证。”治疗方面∶把在膜原气分的伏邪,区分“传胃而暑重湿轻
,传脾而湿重暑轻。”的不同病型,订出不同的治法;把“邪舍于营而在血分“的病型
,另立一种治法。何氏则分析上中下三焦,气、营、血三分,随证用药,较俞氏治法更
灵活;他自己也承认是∶“博采众长之疗法。”然而,他晚年对伏暑的理解,更有宝贵
的实验。他说∶“伏暑解期,以候为期;每五日为一候,非若伤寒温邪之七日为期也。
如第九日有凉汗,则第十日热解;第十四日有凉汗,则第十五日解;如无凉汗,又须一
候矣。以热解之先一日,必有凉汗,此余所历验不爽者。”他对桂苓甘露饮的用法,也
另有一种经验。他说∶“古法所谓桂苓者,先用紫 桂钱半,泡浓汁,渗入茯苓片一两
五钱,晒干;然后对症酌用分量,配入煎剂为君。每剂如是,始有捷效。”(见全国名
医验案类编)这个经验虽创获于绍兴张畹香(见张氏《温暑医旨》),然经过何氏实验
有效而转载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帮助了这经验更具有可靠性。



<目录>第八章・伤寒兼证

<篇名>第十三节・秋燥伤寒

属性:(总名秋燥。俗通称风燥)。
【因】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
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然间有夹暑湿内伏
而发。故其病有肺燥脾湿者。亦有肺燥肠热者。以及胃燥肝热者。脾湿肾燥者。全在临
证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推求其受病之源而已。
【证】凉燥犯肺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惟唇燥嗌干
。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胁
串疼。皮肤干痛。舌苔白薄而干。扪之戟手。温燥伤肺者。初起头疼身热。干咳无痰。即
咯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懑胁HT 。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
。边尖俱红。若秋燥伏暑。当辨其挟湿化火两端。如湿遏热郁者。浅则多肺燥脾湿。一
起即洒淅恶寒。寒已发热。鼻唇先干。咽喉干痛。气逆干咳。肢懈身痛。渴不思饮。饮
水即吐。烦闷不宁。胸胁胀疼。大腹满痛。便泄不爽。溺短赤热。舌苔粗如积粉。两边
白滑。深则多脾湿肾燥。肢懈无力。周身疼重。咳痰咸而稀粘。气喘息短。颧红足冷。
脚心反热。甚则痿厥。后则便泄。泄而后重。前则精滑。溺后余沥。妇女则带多腰酸。
舌圆胖嫩。上罩一层粘苔。边滑根燥。若暑从火化者。浅则多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
。咳甚则痰粘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热痛。
甚或腹痛泄泻。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