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悟出三阴实而邪不
能容。邪正互争。还而并入胃腑以成下证也。
至若发黄蓄血。本阳明常见之变证。所最
难治者。阳明病应下失下。邪盛正虚之坏病耳。先述发黄。阳明病。发热汗出。热从汗越
。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腹微满者。身必发黄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甚则面目金黄。间或口吐黄汁。甚则心中懊 。或热痛。溺赤黄
浊。舌苔黄腻。糙而起刺。脉右滑数。左弦滞。此为瘀热在里。热不得越而成阳黄也。
轻则清利小便为君。荡涤黄液佐之。茵陈蒿汤。(绵茵陈一两、用水五碗、煎成四碗、
分二次煎、焦栀子十四枚、酒炒生川军一钱、成一碗服。)调下矾硫丸。(绿矾一两、
倭硫黄一钱、麦粉三两、黑枣肉二两、捣匀炼丸、每服三分至五分。)使黄从小便去。
尿如皂角汁。色正赤。一宿腹减。重则荡涤黄液为君。清利小便佐之。栀子大黄汤。(
焦栀子三钱。酒炒生川军钱半、小枳实一钱、淡香豉钱半)调下矾硫丸。使黄从大便去
。叠解恶臭粪而愈。惟形色桔燥如烟熏者。阳黄死证也。不治。
\x次论蓄血。\x其人脘腹中素有宿瘀。邪传阳明与胃中燥热相搏。壅蔽神气出入之
清窍。猝然头摇目瞪。发躁欲狂。甚则血厥。手指抽掣。厥回则脘腹串痛。身重不能转
侧。屎虽硬。大便反易而色黑。小便自利。舌色紫黯。
扪之滑润。脉右沉结。左反弦紧有力。此为瘀热在里。《内经》所谓蓄血在下。其人如
狂是也。轻则凉血化瘀。犀角地黄汤(犀角片一钱、鲜生地一两、丹皮二钱、赤芍二钱。
)加光桃仁(三钱)、广郁金(三钱)、白薇(五钱)、归须(二钱)、青糖(一钱)
、拌炒活 虫(五只)等清消之。重则破血逐瘀。桃仁承气汤急攻之。极重用抵当汤
去虻虫。(光桃仁二十颗、酒醋炒生川军二钱、盐炒水蛭三支研细)。加夜明砂(三钱包
煎)、蜜炙延胡(钱半)、炒穿甲(一钱)、杜牛膝(四钱)、麝香(五厘冲)等峻攻之。
若夫邪实正虚。应下失下。不下必死。下之或可望生者。其证有四。(一)气虚甚
而邪实者。气短息促。四末微冷。大便至十余日不通。矢气频转腹满不舒。躁则惕而不
安。手足螈 。静则独语如见鬼。循衣摸床。舌淡红。苔前中截娇嫩而薄。后根灰腻而
腐。脉寸虽微。两尺沉部反坚。此仲景所谓微涩者里虚。最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法当培元养正。参草姜枣汤。别直参三钱、炙粉草一钱、鲜生姜五分、大红枣四枚、
提补之。外用蜜煎导而通之。用好蜜煎成膏子、一二时许、将皂荚麝香细辛三厘研末
、和蜜捻成条子、放入肛门中、其便即通。(二)阴亏甚而邪实者。口干舌燥。心烦不
寐。便闭已十余日。频转矢气。液枯肠燥。欲下不下。舌前半绛嫩。后根黑腻。脉细而
涩。此景岳所谓便虽不通。必不可用硝黄。而势有不得不通者。宜用通于补之剂也。法
当滋阴润肠。张氏济川煎润利之。或用吴氏六成汤。熟地五钱、淡苁蓉三钱、当归二
钱、天冬麦冬白芍各一钱、使其津液流通。自能润下。(三)气血两亏而邪实者。证本
应下。耽误失下。邪火壅闭。耗气烁血。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两目斜视。昏谵妄
笑。便闭已十余日。甚或有数十日不通。舌苔干黄起刺。根
带黑色。脉右弦涩。左细数。两尺细坚而搏。证虽气消血枯。而邪热独存。补之则邪
火愈甚。攻之则气血不胜。补泻不能。两无生理。然与其坐以待毙。莫若含药而亡。勉
用陶氏黄龙汤。或可回生于万一。(四)精神衰弱而邪实者。应下失下。邪热未除。静
则郑声重语。喃喃不休。躁则惊惕不安。心神昏乱。妄笑妄哭。如见神灵。大便不通。
溺赤涓滴。舌苔黄刺干涩。脉两寸陷下。关尺细坚而结。此由邪盛正虚。神明被迫。故
多瞀乱之象也。急急大补阴气以提神。幽香开窍以清心。复脉汤调下妙香丸。(辰砂三
钱巴霜一钱、冰麝西黄腻粉各三分、金箔五小张、另研极细、入黄蜡三钱、白蜜一匙、
同炼匀和药为丸、每一两作三十丸、弱者二三丸、壮者四五丸、大便通、即止服。)标本兼顾。庶可挽救于什一。
\x(戊)邪热传入厥阴经证。\x一身筋挛。寒热类疟。热重寒轻。头痛胁疼。耳聋目
赤。轻则但指头冷。重则手足乍温乍冷。胸满而痛。舌紫苔黄。脉左弦滑。此阳经热邪
。传入足厥阴经标病也。法当清泄肝热。清肝达郁汤主之。或用四逆散(川柴胡八分、
生枳壳钱半。生白芍钱半、生甘草五分)。加制香附(二钱)、小川连(八分)、霜桑
叶(二钱)、童桑枝(二尺、切寸酒炒)、广郁金(磨汁两匙冲)等疏通之。
\x(己)邪热传入厥阴脏证。\x口苦消渴。气上冲心。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