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
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
脉宜短涩。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
紧。未脓当下。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秀按】此为脉症宜忌之大要。
【廉勘】昔赵晴初老友曰。是病应得是脉者为顺。不应得是脉者为逆。此余三十
余年阅历。为诊脉辨症之要诀。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
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
。男腹如釜。关或滑大。代促无妨。舌青脉伏。其胎必伤。尺滑带数。胎气
过强。沉迟而涩。其胎防僵。六七月后。脉喜实长。八月弦实。沉细不祥。神门微紧。
胎必防伤。大劳惊仆。胎血难藏。沉细短涩。终多凶殃。足月脉乱。反是吉象。临产六
至。脉号离经。沉细急数。胎已下临。浮大难产。急于色征。面舌唇色。忌黑与青。面赤
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面舌俱青。口喷热秽。若胎在腹。子母俱殒。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诸病皆逆。沉细虚弱。产后相合。涩疾血崩。血脱阴
竭。
【廉勘】古人论孕。脉多主尺。皆以左疾左大为男。右疾右大为女。独张石顽老人
。谓寸口滑实为男。尺中滑实为女。两寸俱滑实为双男。两尺俱滑实为双女。右尺左寸
俱滑实。为一男一女。自信历验不爽。以余所验。亦不尽然。惟孙真人千金方云。左乳
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名医周八先生曰。左乳胀为男。右乳胀为女。历验多准
。又中指之末名冲良穴。凡妇人血旺者。孕则此穴脉动。亦多经验。他如尺脉涩微。经
期定愆。尺大而旺。有胎可庆。滑疾而代。亦为有胎。将产之脉。脉必离经。产后血崩
。尺不上关。其血已尽。大命将倾。皆为专门妇科之要诀。惟以脉辨胎。不如用闻症筒
按腹。听婴儿之声为有据。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廉勘】孟河马良伯脉法韵语曰。小儿之脉。宜定至息。二至为殃。三至亦卒。五
至为虚。四至损怯。六至平和。九十至剧。浮缓伤风。浮洪风热。浮紧伤寒。沉细乳积
。沉紧腹痛。弦紧喘息。紧促痘疹。急惊弦疾。虚软慢惊。疟痢弦急。弦细为虫。便秘
数实。此为四五六岁小儿脉候之要诀。若数月至二三岁。总以腹诊问诊望色望苗窍为有
据。若虎口纹(即手络)看法。起于滑伯仁。歌曰。小儿三岁下。虎口看三关。紫热红
伤寒。青惊白是疳。淡红淡黄者。斯为无病看。又谓纹见下节风关为轻。纹见中节气关
为重。纹见上节命关为危。若紫黑色直透三关。为大危。是为要诀。历试辄验。其说亦
本于内经。灵枢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
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
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足见经义之渊博。
崔真人脉诀一卷。为宋道士崔嘉言隐君撰。焦 国史经籍志始载之。厥后、元李东垣明李濒湖均采之。前清
四库提要及医宗金鉴亦收之。其书简而得要。便于记诵。足为后学读本。无待言矣。俞
氏又加增删。尤为精实。



<目录>第六章・伤寒脉舌

<篇名>第三节・脉理新解

属性:(添加)
【荣斋按】本节原为第四节,篇名“钩玄”,其属性采自岐伯的四条,采自扁鹊的
一条,采自仲景的五条,加俞氏结语一条;共十一条。文本空洞而不具体,验之事实也
不符;何廉臣先生不参意见,仅于末条补入王燕昌论脉二则,加以按语说∶“此二则
(指王燕昌)洵得诊脉之实情实理。”可见以上俞氏所引的十条文本,都得不到诊脉的
实情实理;这种深刻的目光,蕴蓄的批判,针对着经典著作的糟粕部分,予以“存而不
论”的弃置。现下我把这十一条艰晦无用的文本全部扬弃,而以何氏所引王燕昌论脉二
则移在第二节四言脉诀中作附注;此处采入近人姜白鸥“中医脉学检讨”(见中医新生
命第四期)的首段,初步把脉搏的理由用实际文本介绍了一些,庶几比原文“有血有肉
”,不致“大而无当”了。姜氏原文如下∶“脉之搏动,系于心脏,心脏主血行者也。
血液之循环,以动脉为起点,静脉为终点,而心脏则为其出发与归宿之枢纽。心脏有弛
张开阖之作用,更有液体之压力以调节血行,当左心室每次收缩之际,均能使左心室之
血流入动脉,于是动脉管为之膨胀;动脉管壁,因有弹性,即起一种冲突状之运动,是
为脉搏。脉搏乃动力之震浪,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