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多属阴虚火旺之证。或血虚风动之候。阴竭阳厥之际。然按之却有三候
。浅按便得。深按不得者。气虚之候。轻按洪大。重按虚细者。血虚之候。按之有形。
或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积聚之候。按腹之要。以脐为先。脐间动气。即冲任脉。
在脐之上下左右。经云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在左
。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
心中。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大烦。骨节痛。目眩。食入则吐。舌不得前
。又云。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动气在左。不可
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烦热。身浮汗
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头眩。食则圊谷。心下痞。且不可涌吐。涌吐
则气上逆而晕厥。亦不可提补。提补则气上冲而眩痉。故脐名神阙。是神气之穴。为保
生之根。凡诊脐间动脉者。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脐之上下左右。动而和缓有力
。一息二至。绕脐充实者。肾气充也。一息五六至。冲任伏热也。按之虚冷。其动沉
微者。命门不足也。按之热燥。其动细数。上支中脘者。阴虚气冲也。按之分散一息一
至者。为元气虚败。按之不动。而指如入灰中者。为冲任空竭之候。且可辨其假寒假热
。按冲任脉动而热。热能灼手者。症虽寒战切牙。肢厥下利。是为真热而假寒。若按腹
两旁虽热。于冲任脉久按之。无热而冷。症虽面红口渴。脉数舌赤。是为真寒而假热。
总之冲任脉动。皆伏热伤阴。阴虚火动之证。平人则发病。病患则难治。惟素有肝热者
。亦常有之。尚无大害。若素禀母体气郁。一病温热夹食。肠中必有积热。热盛则冲任
脉动。动而底者热尚轻。动而高者热甚重。兼虚里脉亦动跃者必死。如能积热渐下。冲
任脉动渐微。及下净而冲任脉不动者多生。若冲任脉动跃震手。见于久泻久痢者。乃下
多亡阴之候。病终不治。
【廉勘】虚里冲任。皆出自《内经》。《经》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动而应衣
者宗气泄也。虚里无动脉者死。又云。冲为血海。又为气街。其脉起于少腹之内胞中。
挟脐左右上行。并足阳明之脉。至胸中而散。上挟咽。任主胞胎。其脉起于少腹之内。
胞室之下。出会阴之分。上毛际。循脐中央。至膻中。上喉咙。绕唇。终于唇下之承浆
穴。与督脉交。李志锐所谓饮食入胃。取汁变赤。由营卫上入于心。由心分布其重浊之
汁。入冲脉化血。精华之汁。入任脉化精。冲是一身之总血管。任是一身之总精管者是
也。俞氏按胸以诊虚里。按腹以诊冲任。较诊太溪趺阳。尤为可据。故腹诊之法。亦诊
断上之必要。



<目录>第五章・伤寒诊法

<篇名>第五节・问口渴否

属性:《难经》云。问而知之之谓工。工于问者。即其现症以求其病源。定其病名。察
其病所。明其病情。度其病势。防其病变。兹必先
问其口渴与否。以胃为十二经之海。凡伤寒传变。必归阳明。伤寒证治。全藉阳
明。欲知里症之寒热。全在渴。不渴。辨之。此勘伤寒之精要也。于诊法上为第
五要诀。凡症属虚寒者。口多不渴。症属实热者。口多燥渴。其常也。若论其变。凡
渴喜热饮者。皆属痰饮阻中。否则气不化津。渴喜冷冻饮料者。饮多者火就燥。饮少者湿
化火。阳明实热之渴。大渴引饮。太阴湿热之渴。渴不引饮。少阴虚热之渴。口燥而
渴不消水。厥阴风火之渴。口苦而渴则消水。自利而渴者。阳明热泻。自利不渴者。
太阴寒泻。胃中液干而欲饮。饮必喜冷而能多。膀胱蓄水而欲饮。饮必吐水而不多。
先渴后呕者。水停心下。先呕后渴者。火烁胃液。口中干而消渴者。总属肝胃热病。
口中和而不渴者。多属脾肾寒症。



<目录>第五章・伤寒诊法

<篇名>第六节・询二便

属性:《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变也者。如中气不足以御寒。溲则澄澈清
冷。甚则膀胱不约而遗溺。便则溏泻飧泄。甚则大小肠直倾而洞泄。中气不足以制热。溲则
水液混浊。甚则膀胱不利为癃。便则胶闭燥结。甚则大小肠胶结为痢。
【廉勘】观察二便。西医于诊断上最为注重。谓二便中往往含有霉菌微虫。必以化
学药品。投入二便之中。细细辨析。以判其病毒之所在。此种诊断。实堪效法。凡肠寒
者溺白。肠热者溺黄。清白如冷水者为阴寒。浑白如米泔者为湿热。红黄色者为实热。
淡黄色者为虚热。深红老黄者为肝阳盛。浅红淡黄者为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