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之甘滞。而白芍分量。又重于桂枝。故
为脾受寒湿。调和营卫之良方。
香砂理中汤 温健脾阳法 俞氏经验方
广木香(一钱) 东洋参(钱半) 炒川姜(一钱) 春砂仁(一钱) 生晒术(二钱炒) 清炙草(八分)
【秀按】脾为阴脏。宜温宜健。如夏月饮冷过多。寒湿内留。上吐下泻。肢冷脉微。脾阳惫甚。中气不支
者。则以理中汤为正治。故君以参、术、草守补中气。即臣以干姜温健中阳。此佐以香、砂者。取其芳香悦
脾。俾脾阳勃发也。合而为提补温运。暖培中阳之良方。
理阴煎 温理脾阴法 俞氏经验方 载景岳《新方八阵》
直熟地(四钱用砂仁四分拌捣) 归身(二钱) 干姜(六分炒黄) 清炙草(一钱)
【秀按】上焦属阳。下焦属阴。而中焦则为阴阳交会之枢。脾阳虚而胃阴尚可支持者。治以香砂理中汤。
固已。若脾阴亏而胃阳尚能支持者。当君以归地甘润和阴。佐以姜、草辛甘和阳。故景岳谓为理中汤之变方。
与黑地黄丸药异法同。此为滋补脾阴。温运胃阳之良方。
香砂二陈汤 温运胃阳法 俞氏经验方
白檀香(五分) 姜半夏(三钱) 浙茯苓(三钱) 春砂仁(八分杵) 炒广皮(二钱) 清炙草(五分)
【秀按】胃有停饮。或伤冷食。每致胸痞脘痛。呕吐黄水。俗皆知为肝气痛。实则胃脘痛也。妇女最多。男
子亦有。皆由多吃瓜果或冷酒冷菜等而成。感寒感热。俱能触发。故以二陈温和胃阳为君。臣以茯苓化气蠲
饮。佐以香砂运气止痛。使以甘草和药。此为温运胃阳。消除积饮之良方。痛甚者。加白蔻末二分拌捣瓦楞子
四钱。呕甚者。加控涎丹八分(包煎)速除其饮。
胃苓汤 温利胃湿法 俞氏经验方 载景岳《古方八阵》
杜苍术(钱半) 炒广皮(钱半) 生晒术(钱半) 泽泻(钱半) 薄川朴(二钱) 带皮苓(四钱)
猪苓(钱半) 官桂(四分)
【秀按】夏令恣食瓜果。寒湿内蕴。每致上吐下泻。肢冷脉伏。由胃阳为寒水所侵。累及脾阳。不得健运。
故以二术、橘、朴为君。温胃健脾。臣以二苓、泽泻。导水下行。利小便以实大便。佐以官桂暖气散寒。为诸
药通使。此为温通胃阳。辛淡渗湿之良方。呕甚者。加姜半夏三钱。生姜汁一匙分冲。腹痛甚者。加紫金片三
分(烊冲)。足筋拘挛者。加酒炒木瓜钱半。络石藤三钱。
白术和中汤 温和脾胃法 俞氏经验方
生晒术(钱半) 新会皮(钱半炒) 焦六曲(三钱) 佛手花(五分) 浙茯苓(四钱) 春砂仁(一
钱杵) 五谷虫(三钱漂净) 陈仓米(三钱荷叶包)
【秀按】脾胃主中气。过服消克。则中气虚。气虚则滞。滞则中满。甚或成臌。多由湿聚为满。气壅为胀。
中空无物。按之不坚。亦不痛。或时胀时减。病名气虚中满。湿证夹食。中期最多此证。用药最难。纯补则胀
满愈甚。分消则中气愈虚。故以苓、术、培中化湿为君。臣以陈皮、砂仁运中。神曲、谷虫导滞。佐以佛手花
疏气宽胀。使以荷叶包陈仓米。升清气以和胃。补而不滞。疏而不削。此为温和脾胃。条畅气机之良方。若寒
气盛。加炒干姜八分、淡吴萸五分、紫 桂三分。若湿热盛。加川连六分、川朴一钱。兼大便闭结者。吞服枳
实导滞丸三钱。以胀满多挟宿滞也。下后。随用此汤渐磨而化之。若兼络瘀。加新绛钱半。旋复花三钱(包
煎)。青葱管五寸(冲)。
加味小建中汤 温和肝脾法 俞氏经验方载《医门法律》
生白芍(三钱) 饴糖(三钱) 鲜生姜(八分蜜煨) 广橘白络(各一钱炒) 川桂枝(一钱蜜炙)
清炙草(八分) 大红枣(二枚去核) 春砂仁(六分分冲)
【秀按】脾主中气而统血。贯注四旁。输运上下。为胃行其津液。而主一身之营阴卫阳者也。故中气立。则
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阴阳相循。而不极于偏。如过服香燥。耗气劫阴。则营卫不和。症多寒热类疟。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里急腹痛。肝乘脾之证见焉。故以芍、草、饴糖为君。酸得甘助而生阴。以缓肝
之急。臣以桂枝、姜、枣。甘与辛合而生阳。以健脾之气。而不加参、术扶气者。恐助肝气之横逆也。故但曰
小建中。俞氏仿喻西昌法。佐以橘白、橘络。使以砂仁者。深虑甘药太过。令人气滞中满耳。此为温和肝脾。
调剂营卫之良法。
神香圣术煎 热通脾肾法 俞氏经验方载景岳《新方八阵》
冬白术(五钱炒香) 紫 桂(一钱) 公丁香(二分) 川姜(二钱炒黄) 广陈皮(一钱
炒) 白蔻仁(六分)
【秀按】恣食生冷油腻。及过用克伐。或寒中太阴。致伤脾阳以及肾阳者。症必上吐下泻。胸膈痞满。胁肋
胀痛。气怯神倦。甚至眶陷脶瘪。四肢厥冷。脉微似伏。证极危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