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羌、防之辛甘气
猛。助柴胡以升散阳气。使邪离于阴。而寒自已。里邪已盛。而兼燥金之气者。则发热亦甚。证必口渴恶热。
亦必臣以知母、石膏之苦甘性寒。助黄芩引阴气下降。使邪离于阳。而热自已。佐以猪苓之淡渗。分离阴。阳
不得交并。使以白蔻之开达气机。甘草之缓和诸药。而为和解表里之重剂。亦为调剂阴阳、善止寒热之良方
也。善用者往往一剂而瘳。
【廉勘】此王肯堂得意之方。俞氏加减而善用之。以奏殊功。全凭辨证精确。若率尔引用。适中王孟英柴、
葛、羌、防。随手乱投之诮矣。学人审慎之。
柴胡达原饮 和解三焦法 俞氏经验方
柴胡(钱半) 生枳壳(钱半) 川朴(钱半) 青皮(钱半) 炙草(七分) 黄芩(钱半) 苦
桔梗(一钱) 草果(六分) 槟榔(二钱) 荷叶梗(五寸)
【秀按】《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
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此吴又可治疫邪初
犯膜原。所以有达原饮之作也。今俞氏以柴芩为君者。以柴胡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
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伏邪。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佐以荷梗透
之。使以甘草和之。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方。较之吴氏原方。奏功尤捷。然必湿重于热。阻滞膜原。
始为适宜。若湿已开。热已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适劫胆汁而烁肝阴。酿成火旺生风。痉
厥兼臻之变矣。用此方者其审慎之。
蒿芩清胆汤 和解胆经法 俞氏经验方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
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 碧玉散(包三钱)
【秀按】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
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
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
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廉勘】青蒿脑清芬透络。从少阳胆经领邪外出。虽较疏达腠理之柴胡力缓。而辟秽宣络之功。比柴胡为尤
胜。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柴胡桂姜汤 和解偏重温通法 俞氏经验方 载《金匮要略》
柴胡(二钱至三钱) 川桂枝(钱半) 干姜(钱半) 清炙草(一钱) 花粉(三钱至四钱) 生牡
蛎(二钱) 黄芩(一钱) 阴阳水(四碗分二次煎)
【秀按】夏伤暑邪。深伏阴分。至深秋新感冷风。重伤卫阳。发为 疟。其证寒多热少。肢冷胁痛。故当温
和其阳。微和其阴。阳分君以柴胡。而分量独重者。以正疟不离乎少阳也。阴分君以花粉。而分量亦独重者。
以救液为急务也。臣以桂枝、干姜。和太阳阳明之阳。即以黄芩、牡蛎。和少阳阳明之阴。佐以甘草调和阴
阳。使以阴阳水。分其阴阳。俾得其平也。此为和解三阳。偏重温通之良方。然识见不到者。亦勿轻试。
【廉勘】阴阳水有三。一新汲水与百沸汤和匀。二河水与井水合用。三井泉水与天雨水同煎。拙见主天雨
水。与煎沸清泉水和匀。尤见妙用之深意。故阴阳水一名生熟汤。良有以也。至此方《金匮要略》云。初服微烦。
复服汗出即愈。前清王晋三曰。和得其当。一剂如神。然以予所验。惟营阴充足。内伏暑湿之邪。本不甚重。
而重感风寒表邪者。始易见功。但服一剂。即周身津津汗出而解。此亦惟藜藿体相宜。若膏粱体切勿轻用。
柴平汤 和解偏重温燥法 俞氏经验方
川柴胡(一钱) 姜半夏(钱半) 川朴(二钱) 清炙草(五分) 炒黄芩(一钱) 赤苓(三钱)
制苍术(一钱) 广橘皮(钱半) 鲜生姜(一钱)
【秀按】凡寒热往来。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者。名曰湿疟。故以小柴胡合平胃二方加减。取其一则达膜。一
则燥湿。为和解少阳阳明。湿重热轻之良方。仲夏初秋。最多此证。历试辄验。但疟愈即止。不可多服耳。多
服则湿去燥来。反伤胃液。变证蜂起矣。
新加木贼煎 和解偏重清泄法 俞氏经验方
木贼草(钱半) 淡香豉(三钱) 冬桑叶(二钱) 制香附(二钱) 鲜葱白(三枚) 焦山栀(三钱)
粉丹皮(二钱) 夏枯草(三钱) 清炙草(五分) 鲜荷梗(五寸)
【秀按】木贼草味淡性温。气清质轻。色青中空。节节通灵。与柴胡之轻清疏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