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风,口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以上三阳发温热例)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下利。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汤。(以上少阴发温热例)(廉按:张石顽曰:温热自里达表,故三阳合病最多。

  发于三阳者易治,发于三阴者难治。然发于三阴者,必有所因,或因冷酒伤脾,或因郁怒伤肝,或因色欲伤肾,皆元气先伤,伏邪乘虚而发,设用甘温调补,岂不助邪转炽;若行苦寒峻攻,真元立致消亡,虽长沙复起,恐难为力矣。)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廉按:丹田有热是伏邪,胸中有寒是新感寒湿,此湿痹之偏于热者,即是湿遏热伏之一证。但头汗出,亦是湿热上蒸,惟背强欲得被复向火,确是新感寒湿。

  然必兼一身尽痛,关节烦疼。若纯是寒湿,误下必下利不止而死矣。实因湿未化燥,热未成实,医者下之太早,故哕而胸满,小便不利矣。张氏石顽主用黄连汤和解其上下之寒热,却是湿温救误之良法,故余仿其例,引为长沙论湿温之症。)此仲景之论温热也。

  王氏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廉按:异气者,谓伏邪将发未发之际,又感别异之时气,引发伏邪而出也),当根据两感症病而治之。如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瘟气,变为温疫。此叔和之论温热也。

  巢氏诸病源候论曰:……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热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有冬月触冒寒毒,伏至春暖始发病者;有冬月天时温暖,人感其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者。皆由表里受邪,经络损伤,脏腑俱病也。其候多端,姑言其要:(一)温病发斑候: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温毒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

  (二)温病烦候:此由阴气少,阳气多,故身热而烦。其毒瓦斯在于心府而烦者,则令人闷而欲呕;若其胃内有燥粪而烦者,则谬语而绕脐痛也。

  (三)温病狂言候:邪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阳盛故妄言骂詈,不避亲戚,大热遍身,狂言而妄闻视也。

  (四)温病嗽候:邪热客于胸府,上焦有热,其人必饮水:水停心下,则上乘于肺,故令嗽。

  (五)温病呕候:胃中有热,谷气入胃,与热相并,气逆则呕;或吐下后,饮水多,胃虚冷,亦为呕也。

  (六)温病哕侯:伏热在胃,令人胸满,胸满则气逆,气逆则哕。若大下后,胃气虚冷,亦令致哕。

  (七)温病渴候:热气入于肾谖,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则渴引饮。

  (八)温病变成黄候:发汗不解,温毒瓦斯瘀结在胃,小便为之不利,故变成黄。身如金色。

  (九)温毒咽痛候:热毒在于胸府,……上攻咽喉,故痛,或生疮。

  (十)温病毒攻眼候:肝开窍于目,肝气虚,热毒乘虚上冲于目,故赤痛,重者生疮翳也。

  (十一)温病衄候:肺主气而开窍于鼻,邪热伤于心,故衄。衄者,血从鼻出也。

  (十二)温病吐血候: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血积,故吐血。

  (十三)温病下利候:风热入于肠胃,故令洞泄;若挟毒,则下黄赤汁及脓血。

  (十四)温病脓血利候:热毒甚者,伤于肠胃,故下脓血如鱼脑,或如烂肉汁,此由温毒瓦斯盛故也。

  (十五)温病大便不通候:脾胃有积热,发汗太过,则津液少,使胃干,结热在内,故大便不通。

  (十六)温病小便不通候:发汗后,津液少,膀胱有结热,……故小便不通。

  (十七)温病下部疮候:热攻肠胃,毒瓦斯既盛,谷气渐衰,故三虫动作,食人五脏,故下部生疮,重者肛烂。

  (十八)温病劳复候:为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