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下寒宜温,上热宜清,先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以调和之。白皮参、煮半夏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茱萸各6克炙甘草3克大枣3枚连服4剂。4月9日:治疗以来,只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仅夹少许饭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大便正常,小便仍清长频多,唇舌色正常,苔薄白而滑。上热已清,宜专温其中下。破故纸、炒白术,菟丝子各9克吴茱萸、煨肉蔻各4.5克干姜、炙甘草各3克明党参15克生姜6克服5剂。4月29日:半个月来又先后吐水三次,但均未挟有食物。其他症状与上次相同。连进温中收效不显者,因益火之力不足之故,与桂附理中加味。制川乌、炒白术、补骨脂、煮半夏各9克白晒参、煨肉蔻、干姜、炙甘草各6克肉桂1.2克(研冲)方中川乌同干姜、炙草先煎,一小时后入其它各药。每三日服一剂,连服10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三个月,症状基本控制。(俞长荣,益火生土法则的认识与实践,《中医杂志》11:25,1964)[评按]呕吐系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证候。其病因诸如外感、饮食过多、情志不遂、或热病后胃阴已伤等,均可伤胃而致吐。

例一气冲上逆,呕吐不止,面赤苔厚,胸中如焚,乃胃热之徵,治以舒气降逆,清胃止呕,一剂而其患若失,后以前法结合理气疏肝以巩固疗效。

例二为上热下寒,虚实兼见,先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以和胃降逆,开结除满,治重清上温下,后专温其中下二焦,方用桂附理中加味益火生土,温肾健脾,兼以和中,诸证痊愈。此案治分先后,虚实兼顾,对于益火生土之法的运用颇有心得。鼓亦减,饮食逐渐增加,脉象如前,再宗前法。方药:乌贼骨9克尖贝6克阿胶珠9克白芨9克瓦楞子9克牡蛎9克沙参9克淮山药12克石斛9克玉竹9克生地9克麦冬9克鸡内金6克茯神9克甘草3克服上方10剂后,即基本恢复正常。(李克淦整理:李斯炽医案二则,《新医药杂志》7:22,1978)

例四吕XX,女,“岁,通信初诊日期:1975年8月31日。患者于1960年至1968年共妊娠6胎,其中流产5胎,足月分娩一胎。1969年秋冬开始,月经失调,后突然闭经,性欲减退,并有恶寒,全身无力,嗜睡,记忆力差,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怕冷、汗多,腰背疼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面部及双手明显肿胀,按之随按随起,体重由120市斤增至140市斤,毛发脱落,眉毛稀疏,并有心悸及心前区隐痛,胸闷,脉率缓慢,血压偏高,纳呆,食后腹胀、便溏,小便量少,基础代谢低于正常,’诊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用甲状腺素片每日90毫克维持达三年之久。舌质多淡胖,苔白润而厚,脉沉迟细。辨证:起于多次流产,冲任耗损,营血亏乏,脾肾阳气衰微。治法:固冲任,调气血,扶睥温肾。方药:(1)方:黄芪30克党参18克白术24克当归12克炙甘草、柴胡、升麻各6克巴戟天、杞子各9克陈皮3克(2)方:黄芪18克茯苓30克白术、首乌各24克泽泻、桂枝、山药,淫羊藿各9克菟丝子12克二方交替服,(1)方服3天,(2)方服1天,治疗20余天后,精神好转,胃纳增加,大便成形,颜面四肢肿胀、腰痛、伯冷等症状均减轻。仍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出入,服药近一年(有时自服甲状素片,每日不超过30毫克),恢复全日工作,仍服药巩固。(邓铁涛主治,赵立诚等整理;久病肾阳虚肿胀(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浙江中医杂志舶:363,1980)

例五胡左,6月10日。年甫弱冠,胸脘迫窄,痰涎常滞,咳呛易作,舌苔粘腻不化,遗泄频仍,初有梦而后无梦,形体羸瘦,精神颓败,心肾欠亏,君相之火不藏,肺有痰湿,未宜偏补,丸方缓调。大熟地150克煅牡蛎150克黑料豆120克女贞子30克粉丹皮45克川黄柏45克建泽泻60克(盐水炒)车前子90克(盐水炒)云茯苓60克焦白术60克菟丝子120克抱木茯神60克湘莲子(连心)150克上药共为细末,以肥玉竹60克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晚淡盐汤送下9克。(张赞臣介绍;“谢利恒先生医学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10:16,1964)[评按]虚损系指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多种慢性病的总称。凡禀赋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积劳内伤,渐至元气亏耗而表现为各种虚损证候。辨证时应分辨阴,阳,气、血,何者为虚,并本着“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等原则进行调治。

例一证属先天禀赋不足累及后天,以致脾胃不足;使用资生丸治疗。原方为缪仲醇取《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加味而成。重在补而辅以调,配伍相宜而补通得当。

例二证属阴血虚亏,营热血燥,投以润液育阴、凉营沃燥之剂,方药无奇而效验颇著。

例三源于大失血后,虽见胃痛,并非气滞寒凝,系因胃阴不足所致。而医者多易忽略,往往每见胃病,便予温燥行气止痛之品,反使胃痛愈甚,详读此例,实可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