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既虚,不敢与邪相战,听邪气之化血,不与邪气同行
以化食,邪气遂驱肠中之血以自行,肠中之食既不得出,乃居腹而作痛,邪气夺门
而出,是以另行作一派远射有力也。治法升其阳气,泻其湿热之毒,则正气盛而邪
自衰,邪衰而血亦不下也。方用升和汤∶
陈皮(五分)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 升麻(一钱) 甘草(五分)
黄(三钱) 白芍(五钱) 车前子(三钱) 黄芩(一钱) 水煎服。二剂血止,再二剂全愈。
此方名为升阳,其实补阴。但升阳而不补阴,则阳气愈陷,以阳气之升,升于
阴气之充也。盖下血既久,其阴必亡,惟用当、芍、二地以补阴,而后益之黄 之
补气,则气自升举,即不用升麻之提,而阳已有跃跃欲举之势。矧助升麻又加车前
之去湿,丹皮、黄芩之散火,则湿热两消,何气之再陷乎?此升阳全在和之之妙也。
此症升陷汤亦神。
人参 当归(各五钱) 熟地 白芍(各一两) 丹皮 荆芥 车前子(各三钱) 甘草 黄连(各五分)
水煎服。
人有痢久不止,日夜数十行,下如清涕,内有紫黑血丝,食渐减少,脉沉细弦
促,人以为湿热之毒未除,谁知是瘀血未散乎。夫痢成于湿热,未闻痢成于瘀血也。
不知血喜流行,若不流行且化瘀矣。况因内外之伤以成瘀,欲其不化为痢难矣。世
人不知成瘀之故,试举其一二言之∶如饱食之后复加疾走,或饮酒之余更多叫号,
或殴伤忍痛,或跌磕耐疼,或大怒而气无可泄,或遇郁而愁无可解,或餐燔炙之太
多,或受诃责之非分,皆能致瘀而成痢也。及致成痢,以治痢之药投之,绝无一验
者,以所成之痢,乃似痢而非痢也。治法但治其瘀,不治其痢则得耳。方用消瘀神丹∶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桃仁(十四个) 滑石(三钱) 广木香(一钱) 槟榔(一钱)
白芍(五钱) 神曲糊为丸。米饮下百丸,连服二日,即下秽物而愈。倘二日少痊,不全
愈者,此瘀盛也。用大黄一钱煎汤,送前丸二百丸,无不愈矣。
此方治瘀,而痢未常不兼治也。凡治痢久不愈者,可用此丸以下其瘀血,要在
人消息之也。
此症用分瘀汤亦神。
大黄 车前子(各三钱) 丹皮(五钱) 当归(一两) 枳壳 柴胡(各一钱) 水煎服。



<目录>卷之七

<篇名>瘕门(八则)

属性:人有肝气甚郁,结成气块,在左胁之下,左腹之上,动则痛,静则宁,岁月既
久,日渐壮大,面色黄槁,吞酸吐痰,时无休歇,人以为痞块也,谁知木郁而成
瘕乎。夫肝木之性,最喜飞扬,不喜闭滞。肝气一郁,必下克脾胃。脾胃受克,则
气不能畅行于脏腑,遇肝之部位,必致阻滞而不行,日积月累,无形化为有形,非
血积而成瘕,必食积为 也。治法舒其肝中之郁,助其脾胃之气,则有形仍化为无
形矣。倘见有形,误认为食与血,妄用消食败血之剂,则脾胃之气大伤,而肝之郁
仍不能解,势必其形愈大,往往有致死不悟者,不重可悲乎?方用平肝消瘕汤治之。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白术(一两) 柴胡(一钱) 鳖甲(三钱) 神曲(一钱)
山楂(一钱) 枳壳(一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四剂块小,又有四剂而块又小,十剂块
全消矣。
此方全去平肝以解郁。郁气一舒,不来克脾胃之土,则土气自安。加白术以健
脾开胃,则脾胃气旺,不畏肝气之克,则气自通,肝何阻滞之有。况用鳖甲、山楂
皆是攻坚去秽之神药,何至有郁闷不舒哉。
此症用化痞膏外治亦可。
大黄(五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枳实(三钱) 丹皮(二钱) 鳖甲(一两)
神曲(一两) 山楂(五钱) 麦芽(五钱) 浓朴(三钱) 当归(一两) 白芍(一两) 使君子肉(三钱)
两头尖(二钱) 蒲公英(一两) 金银花(一两) 生甘草(二钱) 槟榔
(二钱) 防风(一钱) 川乌(一个) 香油(三斤) 锅熬以上药,煎数沸,用白布将药渣漉出,
再煎,油滴水成珠,然后再入后药末∶
薄荷叶(二钱) 乳香 没药(各五钱) 麝香(一钱) 赤石脂(二两) 冰片(二钱) 阿魏(三钱)
血竭(三钱) 各为末,入油内再煎,又入炒过、水飞过黄丹末一斤,收之成膏矣。贴痞块,止消
一个即消。其膏药须摊得浓,不可大也。
人有脾气虚寒,又食寒物,结于小腹之闲,久不能消,遂成硬块,已而能动,
人以为 结而生瘕也,谁知是命门火衰不能化物乎。夫脾乃湿土,必藉命门之火熏
蒸。倘命门火衰,则釜底无薪,何以蒸腐水谷哉。譬如阳和之地,有太阳之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