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干姜6克,香薷6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炒川椒6克,生姜6克,一付,煎服
二诊
药后遍体小汗,身热已退,胸闷大减,呼吸正常,面目四肢浮肿皆退,两脉渐起,脉象濡滑,四肢转温,舌润质略红。此寒去冰解,改用芳香宣化方法:
藿香10克,半夏10克,厚朴6克,草蔻3克,陈皮10克,苍术6克,生姜6克,茯苓10克,冬瓜皮20克
又服三付而愈
[按]:冰伏为湿热证误治最重的一种,其程度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用寒凉即成冰伏,一般湿热证贪凉饮冷,误服寒药,轻者为凉遏,重者成寒凝,最重者变冰伏。故冰伏者虽亦因过用寒凉而来,却多发生于素体阳虚的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致阳气重伤,寒湿大盛,阳气式徽,湿热之邪为寒凉所迫,深伏于内,渐成冰冻之势,气机为之闭塞,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证见面色苍白晦暗,胸脘痞闷堵满概重,憋气似喘,气难接续,四肢厥冷,少腹绞痛,颈面如肿,舌淡润水滑,多液欲滴,脉象沉迟伏或沉涩,重按脉难应指。此冰伏之势已成,邪气深伏难出,急用辛热燥烈之品“温散冰冻,开郁通闭,宜四逆理中方法,药如桂枝,肉桂、干姜、川椒、草蔻、生姜、吴茱萸,淡附片等。药后若面色转为红润,四肢厥冷转温,舌苔水滑已化,脉象沉伏渐起,胸闷憋气减轻,周身微似汗出,即球伏得解,阳气宣通之象,可及时停药,以免温燥过用而转增其热。本案患者因误服安宫牛黄丸而成冰伏,及时应用辛温通阳方法,得遍体小汗,诸证向安,即改用芳香宣化,以清理余邪。
以上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证多因湿热证误治而成,故所用治法亦为救误之法,乃吾师长期临床经验之精华。观当今之临床湿热证为病甚多,而治疗多不得其法,盖湿热证病多而杂,向无成法可依故也。吾师于湿热证辨治最有心得,既得家传师授,又经临床积累,总结为湿热证辨治十法,分三焦论治,今附之于后,“备临证参考。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一)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证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气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濡滑。
此湿温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方法,鲜佩兰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鲜藿香10克(后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10克,姜竹茹10克,制厚朴5克,川黄连3克(研冲),通草3克
(二)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热外受,表气不畅。
证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皖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按之濡软略数。
芳香疏解,退热定呕。
佩兰叶12克(后下),广藿香10克(后下),陈香薷5克(后下),大豆卷10克+制厚朴6克,自蔻仁5克,煨鲜姜3克,杏仁6克,太乙玉枢丹1克研细分冲。
(三)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证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象糯数,按之弦滑且数。
以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佩兰叶10克(后下),藿香6克(后下),制厚朴6克,半夏曲12克,川连3克,佛手10克,大腹皮10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赤芍12克,焦麦芽10克
上落水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汤药迭下。沉香末以降其气逆,蔻仁末以化开湿郁。治若不当,即可转痢。
(四)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暑温蕴热,互阻肺胃。
证见:身热头晕,咳嗽痰多,胸脘痞闷。舌红苔白腻,脉弦滑略数,右脉濡滑且数。
热在肺胃,法宣宣解;湿浊中阻,又当轻扬。
香豆豉12克,炒山栀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0克,杏仁泥10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五)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证见: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黄,舌苔黄垢而厚,脉象孺滑,右关尺滑且有力。
宜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10克,香豆豉12克(布包),山栀3克,炙杷叶12(布包),黄芩10克,保和丸15克(布包),焦麦芽10克,枳壳3克
(六)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证见:身热咳嗽,汗出口干,意欲凉饮+胸脘少闷。舌红苔黄,脉滑数略濡,右部有力。
宜清解暑热,轻宣他浊
薄荷细枝2克(后下),佩兰叶10克(后下),连翘12克,炙杷叶12克(布包),白蒺黎12克+前胡3克,杏仁10克,川贝母5克(研冲),鲜西瓜翠衣30克,鲜荷叶一角,益元散12克(布包),竹叶6克,黄芩6克
(七)辛开苦降法(中焦):
湿热病,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证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