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气壅。为宿食不消。

  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为血虚。气不能相入也。经曰大为病进。

  小。不大也。浮沉取之。悉皆损小。在阳为阳不足。在阴为阴不足前大后小。则头疼目眩。前小后大。则胸满气短。

  紧。有力而不缓也。其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为邪风激搏。伏于荣卫之间。为痛。为寒。浮紧为伤寒身痛。沉紧为腹中有寒。为风痫。左寸紧头热目痛。舌强。紧而沉。心中气逆冷痛。关紧。心腹满痛。胁痛肋急。

  紧而盛。伤寒浑身痛。紧而实。 癖。尺紧。腰脚脐下痛。小便难。右寸紧。鼻塞膈壅。紧而沉滑。肺实咳嗽。关紧。

  脾寒腹痛吐逆。紧盛。腹胀伤食尺紧。下焦筑痛。

  弱。不盛也。极沉细而软。怏怏不前 。按之欲绝未绝。举之即无。由精气不足。故脉萎弱而不振也。为元气虚耗。

  为萎弱不前。为痼冷。为关热。为泄精。为虚汗。老得之顺。壮得之逆。左寸弱。阳虚。心悸自汗。关弱。筋痿无力。

  妇人主产后客风面肿。尺弱。小便数。肾虚耳聋。骨内 痛。右寸弱。身冷多寒。胸中短气。关弱。脾胃虚。食不化。

  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动。其状如大豆。厥厥摇动。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多于关部见之。(当云只各见本关之上。)动为痛。为惊。为虚劳体痛。为崩脱。为泄利。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伏。不见也。轻手取之。绝不可见。重取之。附着于骨。为阴阳潜伏。关鬲闭塞之候。为积聚。为瘕疝。为食不消。

  为霍乱。为水气。为荣卫气闭而厥逆。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左寸伏。心气不足。神不守常。沉忧抑郁。

  关伏。血冷。腰脚痛。及胁下有寒气。尺伏。肾寒精虚。疝瘕寒痛。右寸伏。胸中气滞。寒痰冷积。关伏。中脘积块作痛。及脾胃停滞。尺伏。脐下冷痛。下焦虚寒。腹中痼冷。

  促。阳脉之极也。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曰促。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也。或怒气逆上。亦令脉促。为气粗。为狂闷。为瘀血发狂。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热脉数而五者或一。有留滞乎。其间则因之而为促。

  非恶脉也。虽然。加即死。退则生。亦可畏哉。

  结。阴脉之极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曰结。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也。为 结。为七情所郁。浮结为寒邪滞经。沉结为积气在内。又为气。为血。为饮。为食。为痰。盖先以气寒脉缓而五者或一留滞于其间。则因而为结。故张长沙谓结促皆病脉。

  芤。浮大而软。寻之中空旁实。旁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为失血之候。大抵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能统气。

  故虚而大。若芤之状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为吐。为衄。关芤。主胁间血气痛。或腹中瘀血。亦为吐血目暗。尺芤。

  小便血。女人月事为病。右寸芤。胸中积血。为衄。为呕。关芤。肠痈。瘀血。及呕血不食。尺芤。大便血。又云前大后细脱血也。非芤而何。

  革(与牢脉互换)沉伏实大如鼓皮曰革。气血虚寒。革易常度也。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为中风寒湿之诊也。

  濡。无力也。虚软无力。应手散细。如绵絮之浮水中。轻手乍来。重手即去。为血气俱不足之候。为少血。为无血。

  为疲损。为自汗。为下冷。为痹。左寸濡。心虚。易惊。盗汗。短气。关濡。荣卫不和。精神离散。体虚少力。尺濡。

  男为伤精。女为脱血。小便数。自汗。多 。右寸濡。关热憎寒。气乏体虚。关濡。脾软不化饮食。尺濡。下元冷惫。

  肠虚泄泻。

  牢。坚牢也。沉而有力。动而不移。为里实表虚。胸中气促。为劳伤。大抵其脉近乎无胃气者。故诸家皆以为危殆之脉云。亦主骨间疼痛。气居于表。

  疾。盛也。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热极之脉也。在阳犹可。在阴为逆。(按疾言其至止之躁也。不必七至。

  病主津虚气悍。非热也。)

  细。微眇也。指下寻之。往来如线。盖血冷气虚。不足以充故也。为元气不足。乏力无精。内外俱冷。痿弱洞泄。

  为忧劳过度。为伤寒。为积。为痛在内及在下。

  代。更代也。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由是复止。寻之良久。乃复强起为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若不因病。而人羸瘦。其脉代止。是一藏无气。他藏代之。真危亡之兆也。若因病而气血骤损。以致元气不续。或风家痛家。脉见止代。只为病脉。故伤寒家亦有心悸而脉代者。心痛亦有结涩止代不匀者。盖凡痛之脉。不可准也。又妊娠亦有脉代者。此必二月余之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