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死者。名走马喉风。(子和)此症卒然失音。不省人事。痰壅口噤闷塞而死。与诸卒中相似。但必先有喉痛。为辨耳。

  喉与咽分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乃天气闭塞也。咽痛谓咽嗌不能纳唾。饮食不入。乃地气闭塞也。(类要)

  表与里分属表者。必兼恶寒。且寸脉弱小于关尺。乃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宜辛凉发散。切忌酸寒。属里者。身无寒热。

  而寸脉滑实于关尺。乃热积于内。壅滞生痰。宜苦寒折伏。及涌吐之法。(汇补)

  虚与实异实火因过食煎炒。热毒蕴积。胸膈不利。烦渴便闭。虚火因七情劳欲。气虚火炎。咽膈干燥。二便如常。(入门)

  阴与阳分阳虚者。两寸浮大。遇劳益甚。此肺脾气怯。不能堤防下焦。须培补中宫。阴虚者。两尺洪数。日晡转甚。此肾肝阴虚。不能制御龙雷。必滋养癸水。

  脉法两寸浮洪而溢者。喉痹也。两尺微细无力者。虚火也。若微甚而伏者。死。浮大而涩者。亦死。

  治法治实之法。先宜发散。次用清凉。或涌导痰涎。或针刺出血。治虚之法。须遵内经从治之旨。徐徐频与。(正传)

  禁用寒凉若专用芩、连、栀、柏之类而正治之。则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变为败症。(正传)

  死症如胸前高起。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后。全不入食。口如鱼口者死。又急喉痹症。声如鼾睡。此为肺绝者死。用人参、竹沥、姜汁。或可救其万一。(丹溪)

  吹喉法凡见咽喉干痛。喉咙作肿。饮不可咽。舌不可吞。水浆难入。入则或从鼻孔出者。先用薄荷、冰片、玄明粉、硼砂、青黛、牛黄、朴硝、僵蚕等。研末吹入喉中。坠痰清火。

  引吐法凡喉风肿痛。痰涎壅盛。非风痰上壅。即痰火内煽。且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先涌其痰。乃清其火。用白矾与巴豆同枯过。去巴豆。以矾为末。同皂角末。入醋调。用鹅翎探吐。吐后以甘桔汤调之。如牙关紧急。不省人事。不能入药者。吹入鼻中。

  熏鼻法痹者。闭也。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入。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

  拈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鼻。使口鼻流涎。牙关自开。(类案)

  刺喉法乳蛾诸症在关上者。必有血泡。用喉针或笔管点破即宽。在关下不见者。难治。用芦管削尖。令病患含水一口。从鼻孔放管进击一下。血出甚妙。

  刺少商穴法穴在手大指内侧。去爪甲后如韭叶。男左女右取之。刺入三分许。以手自臂勒至刺处出血。即愈。

  火刺法喉痈肿甚必当刺。用巴豆油涂纸上。拈条点火。才烟起即吹灭。令患人张口带火刺于喉间。俄顷即吐出紫血而宽。

  用药主以甘桔汤。加薄荷、荆芥、防风、黄芩、玄参、牛蒡、竹茹等。咳嗽。加贝母、陈皮。发渴。加花粉、麦冬。唾血。加紫菀。呕恶。加半夏。胸满。加枳壳。便闭。加大黄。痰甚。加石膏。火甚。加黄连。卒闭暴死。用解毒雄黄丸。

  此皆治实火法也。若属虚者。当从权为主。古人有用人参、附子、肉桂、僵蚕。但理其下而上自安。此求本之治也。大抵血虚。用四物汤。气虚。用补中汤。肝火。用逍遥散。肾虚。用地黄汤。兼佐治标之药。有命门火衰。龙浮咽嗌者。

  惟八味丸最力。而寒凉之药。毫不可用也。

  【附伏气】伏气者。名肾伤寒。谓非时暴寒。伏于少阴。寒邪抑郁。内格阳气。始初不病。旬日乃发。上行于咽门经会之处。寒热相搏。而成咽痛。脉息微弱。后必下利。当以辛热药攻其本病。顺其阴阳。则水升火降。而咽痛自已。

  用甘桔桂半汤主之。(伤寒)

  【附疫气】有司天运气过亢。其年乡村染患相似者。此时气乘虚蕴蓄上焦。发作寒热。变为喉痛。俗名虾蟆瘟。又曰鸬瘟。此症甚恶。切忌胆矾酸寒。郁遏阳气。硝黄攻下。引邪入里。须用辛凉甘苦。表里双解之品。普济消毒饮主之。

  咽喉选方桔梗汤 统治咽喉诸病。

  牛蒡 玄参 升麻 桔梗 犀角 黄芩 木通 甘草清热化痰丸 治痰火咽痛。

  贝母 花粉 枳壳 桔梗 黄芩 黄连 玄参 甘草四物汤 治血虚火动咽痛。

  四君子汤 治气虚火动咽痛。

  地黄汤 治相火上炎咽痛。

  桂附八味丸 治龙火上越咽痛。(以上四方俱见中风)

  逍遥散 治肝火上炎咽痛。(方见火症)

  普济消毒饮(方见头风)

  解毒雄黄丸 治急喉痹虽死尤可救活。

  雄黄 郁金(各一两) 巴豆(十四粒)

  加僵蚕二钱半、芒硝五钱。醋糊丸。清茶下。

  半夏桂甘汤 治肾伤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