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用参、术、姜、桂。但当疏理中气。脉自起耳。惟舌色唇色淡白灰黯者。方可用温散之剂。至于虚人着暑。病气元气俱虚者。宜用生脉散、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切不可过投克伐寒凉。设或太过。变现阴寒症者。宜用理中汤温之。乃舍时从症法也。大抵心脾中暑。可饮鲜藿香汤。膀胱中 。可饮西瓜汁。以上诸法。皆治暑之方。若在暑月而内挟劳役生冷。外挟风露寒湿者。详列后条。(汇补)

  【附疰夏】天地五行。更迭衰旺。人之脏气亦应之。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火太旺则金衰。六月属未为土。土火交旺则水衰。(丹溪)金水两衰。不能滋生。所以童男少女虚弱之人。每遇春夏之交。日长暴暖。患头眩眼黑。或头胀痛。身倦脚软。身热食少。心烦躁扰。自汗盗汗。名曰疰夏。此皆时令之火为患。非纳凉受暑而病也。久而不治。乃劳怯之根。宜滋化源。使脾土转生肺金。肺金转生肾水。乃为根本之治。(立斋)

  【附煎厥说】人身肾与膀胱。竭绝于巳午之际。(孙真人)故倦怠欲睡。痿弱无力。尔时即宜补益。(汇补)若或劳役犯房。精血内耗。阴火沸腾。致目盲不明。耳闭不聪。举动懒倦。失其常度。五心烦热。如火燔灼。名曰煎厥。(内经)此亦虚弱之症。所以古人夏月必独宿远酒色者。良有意也。

  【附湿温】湿温者。亦外感病中之一症也。因先伤湿而又伤暑。湿与热搏。病在心脾二经。其症恶寒壮热。头目痛。胸腹满。口虽渴而不能饮冷。多汗妄言。不省人事。两胫逆冷。其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者是也。宜茯苓二术汤加减。不可汗下。误汗。则不能言。耳聋呕恶。身变赤色。不知痛处者。名曰重 。死。误下。则头汗喘急。二便不止者。亦死。(伤寒书)

  暑症选方香藿饮 治暑症。头胀身热。呕恶吐利。心烦口渴。

  香薷(二斤) 白扁豆(炒半斤) 浓朴(姜炒半斤)

  每服三钱。煎后。沉冷服。 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加陈皮、人参、白术、黄 、木瓜、甘草。名十味香薷饮。

  六和汤(澹寮) 治伏暑霍乱吐泻。或寒热。或痢疾。

  香薷(二钱)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各五钱) 赤苓 藿香 扁豆(姜炒) 浓朴(姜炒) 木瓜(一钱) 生姜(五片) 枣(一枚)

  水煎服。

  消暑丸(和剂) 治伏暑。口渴引饮。脾胃不调。

  半夏 生甘草 茯苓为末。姜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汤下。

  清暑益气汤(东垣) 治脾胃不足。伤暑伏暑之症。

  黄 (一钱)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人参(七分) 白术(五分) 陈皮(五分) 神曲(五分) 泽泻(五分) 甘草(二分) 黄柏(三分盐炒) 葛根(三分) 青皮(二分) 当归(二分) 麦冬(四分) 五味子(五粒)

  水二盏。煎一半。温服。

  生脉散(孙真人) 治元气不足。脾胃衰弱。脉虚无力之暑症。并治疰夏之疾。

  人参 麦门冬 北五味水一钟。煎服。

  六味地黄丸(仲景) 肾水不足人。夏月宜常服之。以壮水之主而制阳光。(方见中风)

  平胃散 治夏月暑食伤脾诸症。

  茅山苍术 紫浓朴 陈皮 甘草为末。砂仁汤下。 此方亦可红糖丸。小儿夏月每晨服一丸。代肥儿丸方。

  胃苓散 健脾利水。为水泻要药。

  即五苓散合平胃散。

  大顺散(和剂) 治避暑着寒。生冷伤脾。呕吐霍乱。

  甘草 干姜 杏仁 肉桂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服。

  理中汤 治服暑药过度寒凉。伤脾变阴寒症者。(方见中寒)

  升阳汤 治夏月感寒症。

  羌活 藿香 苍术 苏叶 浓朴 陈皮 干葛 生姜清燥汤(方见似中风)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冷香饮子(方见霍乱)

  人参白虎汤(仲景) 治中 。大热大渴大汗。烦躁喘促。

  石膏(半熟三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五分) 人参(一钱) 粳米(一撮) 竹叶(十片)

  水煎服。

  益元散(河间) 治冒暑。口渴溺涩。自汗身热。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此方一名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加薄荷。名鸡苏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

  辰砂五苓散(金匮) 治水泻烦躁。口渴溺赤。

  猪苓(七钱半) 泽泻(一两二钱) 茯苓(七钱半) 白术(七钱半) 肉桂(五钱) 辰砂(五钱)

  为末。灯心汤调方寸匕服。

  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