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各二钱半) 吴萸 白芷(各四分) 本(三分) 羌活(八分) 当
归熟地(各五分) 升麻(一钱)
末之。以水漱口。用此擦齿。
化痰汤 治痰热毒瓦斯。攻注齿痛。
贝母 枳实 黄芩 黄连 花粉 桔梗 元参 升麻 甘草
外用二陈汤。加细辛、姜黄、荜茇等分。煎汤浸舌取涎。
细辛散 治风蛀牙虫。
荆芥 细辛 砂仁 白芷 川椒 鹤虱 牙皂 荜茇
为末。擦患处。
犀角地黄汤 治风热挟瘀血。搏结齿间。瘀而作痛。
犀角 丹皮 生地 白芍
绿袍散
黄柏(四两) 炙草(二两) 青黛(一两)
为末敷用。
地黄丸 固齿益肾。
白茯苓 人参 山茱萸(各四两) 枸杞(三两) 生地(五斤取汁) 蜜(一斤) 酥(少许)
以前四味。用好酒一斗。煎至三升。去渣。入地黄汁、蜜、酥。同煎至可丸。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
日三服。
外治法 因寒作痛。得热饮稍宽者。用干姜、荜茇、细辛作汤漱之。因火作痛。得寒饮稍停者。用石膏、朴
硝、牙皂、荆芥作汤漱之。虫蚀作痛者。用苦参煎汤。日漱三升。痛已止。齿衄。用烧盐、金墨。研匀擦之。
牙寒痛。用胡椒、荜茇为君。细辛、石膏为佐。研末擦之。或用橄榄细嚼。即愈。



<目录>卷之四\上窍门

<篇名>咽喉

属性:\x大意\x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内经)一阴。肝与心胞也。一阳。胆与三焦也。四经皆有相火。并络于咽喉。(王冰)气
热则内结。结甚则肿胀。胀甚则痹。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矣。(子和)
\x内因\x
因胸膈素有痰涎。或饮酒过度。或忿怒失常。或房事不节。火动其痰。涌塞于咽嗌之间。以致内外肿痛。水
浆不入。(医鉴)
\x外候\x
热气上行。结于喉之两傍。近外作肿。形如筋头。是谓乳蛾。有双单之分。其比乳蛾差小。名闭喉。热结于舌
下。复生小舌。名子舌。热结于中。舌为之肿。名木舌。热结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赤大者。名缠喉风。
毒聚于内。涎唾稠涌。但发寒热者。名塞喉风。喉闭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风。(子和)此症卒然失音。不省人
事。痰壅口噤闷塞而死。与诸卒中相似。但必先有喉痛。为辨耳。
\x喉与咽分\x
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乃天气闭塞也。咽痛谓咽嗌不能纳唾。饮食不入。乃地气闭塞也。(类要)
\x表与里分\x
属表者。必兼恶寒。且寸脉弱小于关尺。乃寒闭于外。热郁于内。宜辛凉发散。切忌酸寒。属里者。身无寒热。
而寸脉滑实于关尺。乃热积于内。壅滞生痰。宜苦寒折伏。及涌吐之法。(汇补)
\x虚与实异\x
实火因过食煎炒。热毒蕴积。胸膈不利。烦渴便闭。虚火因七情劳欲。气虚火炎。咽膈干燥。二便如常。(入门)
\x阴与阳分\x
阳虚者。两寸浮大。遇劳益甚。此肺脾气怯。不能堤防下焦。须培补中宫。阴虚者。两尺洪数。日晡转甚。此肾
肝阴虚。不能制御龙雷。必滋养癸水。
\x脉法\x
两寸浮洪而溢者。喉痹也。两尺微细无力者。虚火也。若微甚而伏者。死。浮大而涩者。亦死。
\x治法\x
治实之法。先宜发散。次用清凉。或涌导痰涎。或针刺出血。治虚之法。须遵内经从治之旨。徐徐频与。(正传)
\x禁用寒凉\x
若专用芩、连、栀、柏之类而正治之。则上热未除。中寒复起。毒瓦斯乘虚入腹。变为败症。(正传)
\x死症\x
如胸前高起。上喘下泄。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后。全不入食。口如鱼口者死。又急喉痹症。声如鼾睡。此为
肺绝者死。用人参、竹沥、姜汁。或可救其万一。(丹溪)
\x吹喉法\x
凡见咽喉干痛。喉咙作肿。饮不可咽。舌不可吞。水浆难入。入则或从鼻孔出者。先用薄荷、冰片、玄明粉、硼
砂、青黛、牛黄、朴硝、僵蚕等。研末吹入喉中。坠痰清火。
\x引吐法\x
凡喉风肿痛。痰涎壅盛。非风痰上壅。即痰火内煽。且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标。先涌其痰。乃清其火。用白
矾与巴豆同枯过。去巴豆。以矾为末。同皂角末。入醋调。用鹅翎探吐。吐后以甘桔汤调之。如牙关紧急。不
省人事。不能入药者。吹入鼻中。
\x熏鼻法\x
痹者。闭也。咽喉闭结。汤药不通。有形之物。已难下咽。必取无形之气。从鼻而入。用巴豆压油纸上。取油纸。
拈成条子。点灯吹灭。以烟熏鼻。使口鼻流涎。牙关自开。(类案)
\x刺喉法\x
乳蛾诸症在关上者。必有血泡。用喉针或笔管点破即宽。在关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