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生热。热亦成湿。母子相感。气之变也。故湿热太盛。火势乘脾而肿者。宜
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脾无贼邪之患。清浊营运。湿热气化。而渗道又且开通。其败浊之气。清者复
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去矣。(丹溪)
\x寒湿宜温\x
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藏。元阳寓焉。命门火衰。不能自制阴寒。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精化为
水。故水肿有属火衰者。外症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此真阳衰败。脾肺肾俱
虚。(立斋)法当暖中州。温下焦。俾少火生气。上蒸脾土。元阳复而阴翳消。三焦有所禀命。决渎得宜。水道自
通。(必读)
\x阴虚宜补\x
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聚水生病。故水肿有属阴虚者。肺金不降而浮肿。其症腹大脐肿。腰痛足硬。小水
短涩。咳嗽有痰。不得卧倒。面赤口渴。但饮食知味。大便反燥。此水附龙起。相火溢水故也。宜滋阴补肾。兼
以保肺化气。(准绳)
\x邪实当攻\x
有外触怒气。内伤饮食而肿者。盍肝常有余。触怒则益旺而伤脾。脾愈不足。伤食则不运而生湿。湿热太
盛。郁极而发。上达于头。下流于足。中满于身之前后。浮肿如匏。坚实如石。寒冷如冰。坐卧不得者。最难论
治。本当利便。然内而膀胱。外而阴囊。相连紧急。阻塞道路。苦无一线之通。病何由去。必开其大便。以逐其
水。随下而随补。则邪去而正无损。渐为调理。庶可得生。(寓意章)
\x渗忌太过\x
治湿当利小便。虽为常法。然执此一说以治虚症。往往多死。盖脾气虚败。愈下愈虚。虽劫效目前。而正气
阴损。(丹溪)
\x水肿禁法\x
水肿初起。其势方锐。最忌甘温助湿作满之药。尤戒针刺。犯之流水而死。当绝酒色。却盐酱。戒忿怒。以全
太和。否则不治。(入门)
\x水肿死症\x
先腹胀而后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肢肿而后归于腹者。难治。若唇黑耳焦。人中胀满。背平肉硬。赤肿如绯。
腹多青筋。阴囊无纵。五谷不化。大便滑泻者。俱危。又面黧黑者。肝绝。掌无纹者。心绝。神阙突者。脾绝。缺盆
平者。肺绝。涌泉平者。肾绝。断绝饮食者。死。胃气已亡也。又股间出水者。死。脾伤KT 破也。(汇补)
\x水肿用药\x
主以四苓散。加苍术、木香、陈皮、浓朴、枳壳、姜皮。阳水。加黄芩、山栀、防己。阴水。加椒目、干姜、肉桂。
肿在上。加苏叶、防风汗之。肿在下。加木通、木瓜利之。中满。加腹皮、浓朴泄之。便溺闭。加牵牛下之。肺气喘。
加葶苈泻之。气下陷。升柴提之。脾虚羸弱。加人参、白术补之。脉实便实者。用牵牛、甘遂、大戟、芫花泻之。脾肾
两虚者。用金匮肾气丸救之。阳衰水冷者。术附汤主之。阴虚水溢者。地黄汤加门冬、五味主之。血瘀成水者。椒仁
丸主之。虚弱泻利脬肿者。四君加减治之。
\x【附肺胀身肿】\x
肺主皮毛。风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胀叶举。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能作肿。其症眼胞先肿。初起即喘
急不卧。小腹无恙。宜清肺葶苈丸主之。
清肺葶苈丸
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 防己(各二两)
为末。枣肉丸。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x水肿选方\x
加减胃苓汤 统治水肿。随症虚实寒热加减用之。
苍术 茯苓 大腹皮 猪苓 陈皮 泽泻 浓朴 砂仁 桑皮
水煎。加生姜皮三分。实滞。减去白术。虚寒。加肉桂。
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囚于中而成水肿。(方见湿症)
复元丹(三因)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浮。心腹坚。小便不通。
附子(炮) 南木香(煨) 茴香(炒) 川椒(炒) 浓朴(炒) 独活 白术(炒) 桂心 陈皮 吴萸(炒
各一两) 泽泻(半两) 肉豆蔻
槟榔(各半两)
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实脾散(济生) 治阴水发肿。
白术 茯苓 木香 浓朴(姜炒) 炮姜 陈皮 大腹皮 草果 木瓜(去y) 附子(炮各一两) 甘草(五钱
炙)
加姜、枣。水煎。
四将军汤 人壮病实。便闭可下者。先攻后补。
甘遂(下) 大戟(下) 苦葶苈(中) 大黄(上)
水煎服。待大便行二三次后。用
实脾调气丸
白术(上) 陈皮(中) 人参(中) 神曲(下)
水丸。米饮送下二钱。
牵牛散 治脾湿太过。遍身浮肿。喘不得卧。腹胀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涩滞。
黑牵牛 白牵牛(各一两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