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中风。下体多汗。不能劳事。十味锉散。加黄
柏。(汇补)
\x汗病选方\x
黄 建中汤 治阳虚自汗。
黄 桂枝(各一钱半)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生姜、饴。水煎。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盗汗。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连(各一钱) 黄 (二钱)
水煎。
玉屏风散 治虚炎自汗。
防风 黄 (各一钱) 白术(一钱)
水煎。
实表散(澹寮) 治腠虚冷汗。
附子(炮) 肉苁蓉 细辛 五味子(各一钱)
与黄 建中汤合用。加小麦。水煎。
羌活胜湿汤 治湿胜自汗。
炙甘草(三钱) 黄 (一钱) 生草(五分) 黄芩(生) 炒黄芩(各三分) 人参(三钱) 川芎 本 防
风(各三分) 独活(二分)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细辛 蔓荆(各三分) 薄荷(一分)
水煎服。
理气降痰汤 治痰病自汗。
桔梗 枳壳 橘红 半夏 茯苓 香附 贝母(各一钱二分) 甘草 桂枝(各五分)
防己黄 汤(仲景)
防己(五分) 黄 (钱半) 白术(七分) 甘草(五分)
姜、枣水煎。
安胃汤
黄连 五味子 乌梅肉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水煎。
归脾汤(方见中风)
封脐法 用五倍、明矾为末。津液调封脐中。一宿即止。女人津唾更佳。
扑粉法 用牡蛎、白术、麦麸、麻黄根、 本、糯米、防风、白芷等末。绢包。周身扑之。
快捷方式法 用青桑叶一味。乘露采。焙干为末。二钱。空心。温米汤饮下。



<目录>卷之三\外体门

<篇名>疟疾

属性:\x大意\x
夏伤于暑。秋成 疟。(经文) 者。疟之总名也。因其有战寒壮热暴疟酷疟之义。故名。大抵无痰不成疟。外
感四气。内动七情。饮食饥饱。房室劳伤。皆能致之。其中气凝滞。鼓动痰涎。则一也。(汇补)
\x内因\x
夏时伏阴在内。阳浮于外。真气消烁。其汗大出。人多烦渴。或过食生冷瓜果。或坐卧阴地取凉。致肤腠闭
密。邪留于胃。聚而成痰。至秋阳气收肃。阴气下移。中州之痰气愈加壅滞。胃气行至其所。与之相遇。而寒
热作焉。阴阳之气。更相胜负。故卫气行过。与邪暂离。故有时汗解。及邪卫复集。病必再作。此阴阳之升降。
邪正之合离也。(汇补)
\x外候\x
其寒也。欠伸毛悚。鼓颔战栗。汤火不能温。其热也。头疼脊痛。烦躁饮冷。冰水不能寒。或先寒后热。或先热
后寒。或寒热多少。或单热单寒。(大全)
\x三阳经疟\x
太阳之疟。腰背头项俱疼。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阳明之疟。目痛鼻干舌燥。寒甚乃热。热甚而汗出。喜见火
日光。少阳之疟。口苦胁痛而呕。寒热往来。身体解 。(入门)
\x三阴经疟\x
少阴之疟。寒少热多。呕吐独甚。舌干口燥。欲闭户牖而处。太阴之疟。惨然太息。腹满恶食。病至善呕。呕已
乃衰。厥阴之疟。腰痛小腹满。小便数而不利。恐惧不足。腹中悒悒。(指掌)
\x风疟\x
凡疟皆生于风。风疟者。因避暑乘凉。汗出当风。闭其毛孔。热不得泄越而作。所谓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
其症烦燥头疼。恶寒自汗。先热后寒。治宜发汗。(汇补)
\x寒疟\x
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风凉肃而发。其症腰背头项疼痛。先寒后热。治当大汗。(汇补)
\x暑疟\x
暑疟者。其症大汗大烦大喘大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单热微寒。宜清暑解表。(汇补)
\x湿疟\x
外着雨露。内停水湿。发则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呕逆胀满。名曰湿疟。宜解表除湿。(汇补)
\x温疟\x
冬中风寒。藏于骨髓。及遇大暑。腠理发泄。邪气与汗皆出。故先热后寒。名曰温疟。宜和解。热多小柴胡。寒
多加桂枝。(汇补)
\x瘴疟\x
瘴疟者。山溪蒸毒。湿热蒸熏。邪郁中焦。发时迷闷。甚则狂妄。乍寒乍热。乍有乍无。一身沉重。不习水土者。
恒多患之。甚则血瘀于心。涎聚于脾。亦有口喑不能言者。宜先吐其痰。后利大肠。凉膈散。或小柴胡加大
黄、木香。轻者藿香正气散。(汇补)
\x疫疟\x
一方长幼。病皆相似。此因天时寒热不正。邪气乘虚袭入所致。宜随时令施治。此司天运气之所宜考也。(汇补)
\x鬼疟\x
鬼疟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热日作。梦寐不详。多生恐怖。言动异常。俗云。夜发为鬼疟者非也。宜祛邪禁压
法。或平胃散。加桃仁、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