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
升麻 干葛 甘草(炙) 人参(各半两)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三钱) 芍药(半两)
水煎。加葱白三茎。
归脾汤(济生) 治心脾两虚。不能调气摄血。健忘盗汗。不寐惊悸。食少体倦。心脾作痛。
人参 白术 茯神 枣仁(炒各二钱半) 远志(一钱) 当归(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黄 桂圆
(各二钱半) 生姜(五片)
水煎。薛立斋加丹皮、山栀各一钱。名加味归脾汤。
加味逍遥散(立斋) 治肝脾两虚。血少火旺。
当归 白芍(酒炒) 茯苓 白术(炒各一钱) 柴胡(五分) 丹皮 甘草(炙) 山栀(炒各八分)
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和剂) 治脾肺气虚。发热恶寒。面黄肌瘦。倦怠少食。作泄泻者。
人参(一两) 白芍(钱半) 陈皮 黄 (蜜炙) 桂心 当归 白术 炙草(各一钱) 熟地 茯苓 五味(各
七分半) 远志(五分) 姜、枣煎。
六味地黄丸(仲景) 治肾水不足。发热伤渴。咳嗽痰喘。溺淋癃闭。燥结头眩。耳聋齿痛舌痛。腰膝痿软。足
跟作痛。自汗盗汗。失血烦躁。
熟地(八两) 萸肉 山药(各四两) 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两)
蜜丸。加门冬、五味。名凉八味丸。能保肺滋肾。
七味地黄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烂。喉咽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八味丸(仲景)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衰。饮食少思。大便不通。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极
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
即七味地黄丸加附子一两。
还少丹(杨氏) 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真气衰损。肌体瘦弱。
怀熟地 甘枸杞(各二两) 苁蓉(酒净) 远志 茴香 巴戟(酒浸去心)
山药(各一两五钱) 菖蒲 山萸 牛膝(酒浸) 杜仲(姜汁酒炒) 楮实 五味子 茯苓(各一两)
为末。枣肉和蜜为丸。温酒或盐汤下。
虎潜丸(丹溪)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黄柏(四两) 知母 熟地(各二两) 虎骨(酥炙) 锁阳 当归(各一两) 陈皮(七钱半) 白芍(一两半)
牛膝(三两半) 龟板(四两)
为末。煮羯羊肉丸。盐汤下。冬月加干姜半两。
天王补心丹 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
人参 茯苓 玄参 丹麦 远志 桔梗(各五钱) 五味 当归 麦门冬 天门冬 枣仁 柏子仁(各一两) 生
地(四两)
为末。炼蜜丸。朱砂为衣。一方。加黄连二两酒洗。
四物汤 治血虚。风中血脉。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挟瘀血。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煎服。
参附汤 治中脏脱症。手撒气喘。遗尿不禁。(方见泄泻)
二陈汤 治中风痰盛。顺气化痰。此方生之。随症加减。(方见痰症)
四君子汤 治气虚卒中自汗。及偏枯在右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
虚甚者。加黄 、钩藤。痰多。加竹沥、姜汁。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恶寒发热。烦燥作渴。大便不实。饮食少进。小腹胀病。眩晕昏愦。及气血虚。
即四君四物合方。薛院使于四君四物中。加竹沥、姜汁、钩藤。流行经络。取效颇捷。
十全大补汤 治虚羸之人。血气不充。四肢不举。属正虚者。
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
补中益气汤(东垣) 调理脾胃。升举下陷。病后扶元胜邪。功难尽述。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加生姜、大枣。水煎。



<目录>卷之一\提纲门

<篇名>似中风

属性:中风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过曰病有标本。初无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证。盖因为本。而病为
标。古人尚论。仅言其证。三贤析论。并道其因。缘西北土地高寒。风气刚猛。真气空虚。卒为所中。名曰真中。
已列前幅。颇详审矣。若夫大江以南。两浙八闽。及滇南鬼方之域。天地之风气既殊。人之禀质亦异。且肥
人气居于表。瘦人阴亏于内。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结壅蔽。以致气道不利。蓄积成热。热极生
风。亦致僵仆。故曰类中。似与前论稍异。殊不知三贤虽各出一见。开示后学。其言似异。其旨实同。河间以
将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以东南卑下。湿热生痰。痰热生风。东垣以气虚卒倒。力主培补。究竟真中者亦
由气体虚弱。荣卫失调。然后感于外邪。其因火因气因湿者。亦未必绝无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