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梗 官桂 甘草 白芷(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加至六钱止。热酒调下,日数服以多为妙。不饮酒者,用木香浓煎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许学士云:此方得于都下异人,济苦者不可胜数。陈无择谓:此药在第四节服者非也,早服中病者,必消散。

  《卫生宝鉴》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赢,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其宜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故此方用之于痈疽初发,或已发,或内托。然疮证脉缓涩,或身倦恶寒热少,脉弦或紧细者,宜用之,散风寒助阳之剂也,表里气血之药。若施之于积热 毒,更不分经络、时宜,不能无误也。

  丹溪曰:《精要》谓,排脓内补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诚哉是言也。若用之于些小痈疮,与冬月时令,尽收内托之功;若于冬月肿疡用之,亦可转重就轻,移深为浅。若溃疡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 ,难为倚仗。

  比见世人用此者,不分痈疽、冬夏,无经络,无前后,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哉。

  十六味流气饮 治无名恶肿,痈疽等证。

  川芎 当归 芍药 防风 人参 木香 黄 官桂 桔梗 白芷 槟榔 浓朴乌药 甘草 紫苏 枳壳上 咀,水煎服。

  按:此表里气血药也,复以疏风助阳之剂,世俗多用之,故收入。非脉之洪缓、沉迟、紧细者,不宜用此。每见外科诸家载此,往往不分经络、脉证,不具时宜,但云化毒消肿。有云不退者,加以补气血之药。盖又使入不能无疑也,用者当触类而长之。

  凡治疮疡,不审元气虚实,病在表里,便服败毒、流气等药,必有失误。盖败毒散发表药也,果有表症,止宜一二服,多则元气损,毒愈盛,虽有人参亦莫能补。流气饮耗血药也,果气结胸满,只宜二三服,多则血反致败,虽有芎归亦难倚仗。丹溪曰:此不系膏粱丹毒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也。

  千金托里散 治一切疮肿、发背、疔疮。

  黄 (一两半) 浓朴 防风 桔梗(各二两) 连翘(二两二钱) 木香 没药(各三钱) 乳香(二钱) 当归(半两) 川芎 白芷 芍药 官桂 人参 甘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三二沸,和滓温服。

  卷之一 肿疡(十六)

  辛热解表

  脉无力而迟者,阴证者,大寒之时者宜之。

  托毒散(《鬼遗》) 治痈疽初起,高肿发痛不定,喘息气粗。

  附子(一枚,炮去皮尖) 当归 麻黄 甘草 官桂 川芎 羌活 石韦 龙胆草上九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丹溪治一男子,年五十余,形实色黑,背生红肿近胛骨下,痛甚,脉数而洪紧,食亦呕,正冬月。与麻黄桂枝汤,加酒黄柏、生附子、栝蒌子、甘草节、羌活、青皮、人参、黄、半夏、生姜,六帖而消,此非内托之意欤。

  卷之一 肿疡(十六)

  攻里

  内疏黄连汤(方见前。)

  圣济射干汤 治痈疽发背,诸疮肿痛,脉洪实数者。

  射干 犀角 升麻 玄参 黄芩 麦门冬 大黄(各一两) 山栀(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加竹叶、芒硝一钱,以利为度。

  按:此足阳明、手太阴经药也。

  托里散 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疽、便毒始发,脉洪弦实数,肿甚欲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 牡蛎 栝蒌根 皂角针 朴硝 连翘(各三钱) 当归 金银花(各一两) 赤芍药黄芩(各二钱)

  为粗末,每半两,水酒各半,煎服。

  按:此足厥阴、太阴、阳明经药也。

  破棺丹 治诸热肿,一切风热疮症,发热多汗,大渴便秘,谵语,结阳之证。

  大黄(二两半,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病重一丸至二丸,食后,童便入酒半盏化服,或白汤合酒化服。

  按:此仲景正阳阳明经药也。

  泻心汤 治疮毒痈肿,发躁烦渴,脉实洪数者。

  大黄(四两) 黄连 山栀 漏芦 泽兰 连翅 黄芩 苏木(各二两) 犀角(一两)

  上 咀,每服三五钱,水煎服。

  按:此手少阴、太阴、少阳药也,出足阳明例。

  清凉饮 治疮疡,烦躁饮冷, 痛脉实,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大黄(炒)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二钱)

  上水煎服。

  精要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