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也,行于外则必四肢苦烦、身面发
黄也。盖其人素有湿热,外被风寒相搏,内为女劳所伤,及食谷饮酒,或与湿瘀,或与
热郁,皆能为是病也。若胃脉数,是热胜于湿,则从胃阳热化,热则消谷,故能食而谓
之阳黄。若胃脉紧,是湿胜于热,则从脾阴寒化,寒则不食,故食即满而谓之阴黄也。阳
黄则为热疸、酒疸,阴黄则为女劳疸、谷疸也。若尺脉不沉而浮,则为伤肾,肾伤病疸,
亦为女劳疸也。胃脉不缓而紧,则为伤脾,脾伤病疸,亦为谷疸也。谷疸则食谷即满,谷
气不消,胃中苦浊,清气阻于上行,故头眩也,浊气流于膀胱,故小便不通也。女劳疸
则额上黑,肾病色也;微汗出,湿不瘀也;五心热,薄暮发,肾阴热也;膀胱急,小便利,
下焦虚也。腹满如水状,脾肾两败,故谓不治也。若心中懊 ,热不能食,时欲吐,小
腹满,小便不利,虽见目青面黑,必是酒疸病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注】脉沉,主里也;渴欲饮水,热瘀也;小便不利,湿郁也;热瘀湿郁于里,故发黄
也。首条谓脉浮缓、紧数皆令发黄,是得之于外因也;此条脉沉亦令发黄,是得之于内
因也,故治黄有汗、下二法也。
【集注】李 曰∶脉沉而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则湿热内蓄,无从分消,故发黄
也。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
人振寒而发热也。
【注】未成疸前,小便不利而渴者,是欲作疸病也。已成疸后而渴者,是热深不已,故
难治也;不渴者是热浅将除,故可治也。疸发于阴者,人必呕逆。呕逆者,阴里为之也。
发于阳者,人必振寒发热。寒热者,阳表为之也。此以渴不渴,别疸之难治、可治;以
呕逆、寒热,辨黄之在表、在里也。
【集注】程林曰∶黄家以湿热相搏,有口燥、鼻燥而未至于渴,渴则津液内消,邪气
独胜;不渴则津液未竭,正气未衰,治之所以分难易也。阴主里,湿胜于里则呕;阳主
表,热胜于表则振寒发热也。此条辨疸证之渴与不渴,有轻重表里之分也。
尤怡曰∶疸而渴,则热方炽,而湿且日增,故难治;不渴则热已减,而湿亦自消,故
可治。阴部者,里之脏腑,关于气,故呕;阳
部者,表之躯壳,属于形,故振寒而发热。此阴阳内外浅深微甚之辨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按】舌痿黄之“舌”字,当是“身”字,必传写之讹。
【注】身痿而黄,腹满而躁不得睡者,属黄家之病,在里,当下之也。
【集注】徐彬曰∶腹满里证也,乃有腹满而加身痿黄,躁不得眠,瘀热外行,此发黄
之渐也。故曰∶属黄家。
诸黄家病,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注】诸黄家病,谓一切黄家病也。黄病无表里证,热盛而渴者,当清之,湿盛小便
不利者,但当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则为在表,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于此推之,可
知脉沉在里,当以下解之也。
【集注】高世 曰∶利小便,及黄家一定之法,故曰诸病黄家,但利小便。然亦自有
宜汗者,故又曰∶假令脉浮为在表,当以汗解之。汗解之法,宜桂枝加黄 汤,用桂枝
汤以解肌,肌解则汗自出,加黄 以助表,表和则营卫亦通矣。
\x桂枝加黄 汤方\x(见水气病中)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注】此详申黄胆误用火汗之为病也。病疸者,湿热也。今湿淫于内,则胸满烦喘;热
淫于内,则发热口燥。若病发时,复以火劫其汗,则为两热相合。盖黄家所得,由湿得
之,则一身必尽热,而身面即发黄也。今因火劫误汗而发黄,虽有表热,则不当汗也,但
扪其肚热,其热在里,当下之以去其热也。
【集注】程林曰∶湿淫于内,则烦喘胸满;热淫于内,则发热口燥;复以火迫劫其汗,反
致两热相搏。殊不知黄家之病,必得之湿热瘀于脾土,故一身尽发热而黄,正以明火劫
之误也。若肚有热,则热在腹,可下之以去其湿热。
黄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腹满、小便不利而赤,是热在里,其人自汗
出,此为表和里实也,宜大黄硝石汤下之。
\x大黄硝石汤方\x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集解】李 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