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
专利水。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
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
致耗竭。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
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利水之法,于
太阳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于阳明、少阴用猪
苓者,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
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
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注】属脏,谓属里也;属腑,谓属表也。溲,谓小便也。脉浮而大,太阳、阳明脉也。
浮属表,大属里,今太阳脉浮之表未解,而心下反硬,阳明之里又急,权乎汗、下可也。
设里有热实,攻之无疑,不须先汗以解外也。如无热实,而有脉浮之表,不但不令攻之,即
小便不利,亦不令利小便,仍当解外也。盖恐溲数汗多,亡其津液,致大便硬,则热愈
实也。若汗少脉迟,即有便硬,里尚未实,亦未可攻也。
【集注】王肯堂曰∶论言脉浮大,反发汗反下之为逆。此以心下硬有热,知传邪入里,
故舍脉而从证也。大便则许攻之,小便则不许利何也?曰∶攻大便则内热除,利小便则津液伤也。
林澜曰∶心下硬与腹硬满不同。腹硬邪已结聚成实,此但在心下,自与非下不可者
异矣。腑与脏对举而言,见一为入里,一犹属表之义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疽。虽下之,腹满
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阳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饥,食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今脉迟,迟
为中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清者阻
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食郁湿瘀,此欲作谷疽之征,非阳明热湿,腹
满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
头眩,小便难也,疽黄病也。谷疽,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隐,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
而反害之耳!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痛,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故
者,缘脉迟则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也。可见脉迟
胃虚,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
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可也。
程应旄曰∶热蓄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此则谷气不得宣泄,属胃气虚寒使然,下之
益虚其虚矣。故腹满如故。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注】阳明病内热,则不大便,能食,小便利,手足 然汗出,是可下之证也。今中
寒不能食,小便不利,虽手足 然汗出,不可下也,此为中寒欲作固瘕。何以知之?以
大便必初硬而后溏也。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水谷不分,故小便不利而大便必溏也。
【按】不能食与上条食难用饱,同一不能腐熟水谷也。小便不利与上条小便难,同一
不能下输膀胱也。惟手足 然汗出,与上条饱则微烦、头眩不同,彼欲作谷疸,此欲作
固瘕,皆胃中寒冷。一以微烦头眩,阳在中上,故不病泻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阳在
四肢,故不病疸而病泻也。再上条中寒食难用饱,无汗小便难,欲作谷疸,以其尚能少
食微烦,犹有阳气故也。此条中寒不能食,手足冷汗,小便不利,欲作固瘕,则是寒湿不
化,纯阴故也。固瘕者,大瘕泻也,俗谓之溏泻。固者,久而不止之谓也。
【按】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阴阳和而后有雨,阳亢则热而雨少,阴盛则寒而雨多,
人之汗亦若是也。四肢手足属土,土主脾胃,若脉大,其汗蒸蒸而热,则为阳盛可下之证
也;若脉迟,其汗 而寒,则为阴盛可温之证也。
【集注】程应旄曰∶水谷不别,属湿热偏渗者多。此点出胃中冷,欲人知病本于寒,宜
从寒治,不在小便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
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