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证治之可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
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
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
黄一汤,小发荣卫之汗。其不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
【集注】方有执曰∶服桂枝汤,证转大汗出,脉转洪大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而
以微寒持之,两者皆不得解,而寒热如疟也。桂枝二麻黄一汤者,重解风而轻于散寒也。
\x桂枝二麻黄一汤方\x
桂枝(一两十七株)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去节,十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杏仁
(去皮尖,十六枚) 生姜(切,一两六铢) 大枣(擘,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集解】张璐曰∶详此方药品,与各半不殊,惟铢分稍异,而证治攸分,可见仲景于
差多差少之间,分毫不苟也。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
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
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太阳荣卫两伤,风多寒少之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其
人不呕,小便清白者,此里和不受邪,虽为欲愈,然必审其人。如疟状之寒热,一日二
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且缓,则知邪已衰,正欲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
微不缓,是正犹未复,恶寒是邪犹未衰,尚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
里,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恶寒,表里俱虚,则面色当白,今色反赤,犹有余
邪怫郁于表,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
小汗之,以和荣卫,自可愈也。
【集注】吴人驹曰∶此不专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黄者,谓其面热身痒,邪在轻虚浮浅
之处,惟麻黄能达也。
\x桂枝麻黄各半汤方\x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炙,一两) 麻黄(去节,一两) 大枣(擘,
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
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此承上条,发明面赤身痒之义也。表阳气虚,故脉浮迟,邪气怫郁,故面热赤,
正虚邪盛相争,故战惕也。至六七日,则邪当衰,应汗出而解,若反发热,是邪未衰,故
瘥迟也。迟者,正不胜邪也。阳微怫郁,其身必痒,以无阳气,不能宣发作汗故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阳虚不能作汗之脉也。浮则邪在肌表;迟则阳虚;气怫郁而不
得越,则面热赤;正与邪争而不得出,则身战惕。至六七日传经尽,当汗解之时,乃不
得汗,反发热者,其差必迟。盖阳虚不能领汗外出,其热邪浮于肌肤,必作身痒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荣卫兼病,风邪多而寒邪少也。若脉浮紧,或
脉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无汗热多之实邪,以大青龙汤汗之可也。今脉阳微阴弱,
乃为虚邪之诊,即有无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用大青龙汤更汗也。盖以脉微弱,是无太
阳表脉也,故不可更大汗也。然既有无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麻黄、桂枝、石膏之药,终
不可无,故只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而和荣卫也。
【集注】喻昌曰∶此亦风多寒少之证。“无阳”二字,仲景言之不一。无阳乃无表、
无津液之通称也,故以不可更汗为戒。然非汗则风寒终不能解,惟取桂枝之二以治风,越
婢之一以治寒,乃为合法耳。
汪琥曰∶“不可更汗”四字,当是不可更大发汗意,因其人脉微弱无阳也。此方比上小发汗之方更轻。
吴人驹曰∶微乃微甚之微,非微细之微,但不过强耳。既曰热多,脉安得微?无阳者,
谓表之阳邪微,故不可更大汗。热多者,谓肌之热邪其,故佐以石膏。越婢者,发越之力如
婢子之职,狭小其制,不似大青龙之张大也。
\x桂枝二越婢一汤方\x
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甘草(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