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注
气厥论云。食亦者。谓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亦。易也。甲乙引气厥论。
作食 。骨空论。易髓无孔。王注云。易。亦也。此可以证 亦同。而与易通也。而易。谓变易其平常。神农
本草蜣螂条。狂易。(证类。音羊。误。汉书外戚传云。素有狂易病。师古注。狂易者。狂而变易常性也。)
阴阳别论。偏枯痿易。王注。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大奇论。跛易偏枯。王注。血气变易。为偏枯
也。知是解易即解惰。变易平常之义矣。滑云。一说作解极。谓懈倦之极也。未知何据。虞氏正传云。解者。
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俗呼为砂病。内经名解 。实非真砂病也。此说亦太误。
\x安卧脉盛曰脱血\x 马云。安卧者。不能起也。脉盛者。火愈炽也。火热则血妄行。故谓之脱血。高
云。安卧。犹嗜卧。
\x尺涩脉滑谓之多汗\x 吴云。尺部肌肤涩。是皮毛失其津液也。脉来滑。阴火盛也。阳盛阴虚。故为
多汗。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简按王以脉为尺脉。张同。并误。
\x脉尺粗\x 熊本。无脉字。吴同。当删。
\x谓之热中\x 简按王注。谓下焦中也。非。马云。热气在腹。谓之热中也。
\x目裹微肿\x 宋本。裹。作里。吴同。志高作内。并非。
\x胃疸\x 简按疸。瘅同。即前篇所谓消中。后世所称中消渴也。马云。谷疸。志云。黄胆。并非。
\x面肿曰风\x 马云。水证有兼风者。其面发肿。盖面为诸阳之会。风属阳。上先受之。故感于风者。
面必先肿。不可误以为止于水也。评热论。水热穴论。论疾诊尺篇。皆名曰风水。王注以为胃风者非。及考风
论。胃风之状。并无面肿之说。简按金匮要略云。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又云。腰以上肿。当发汗。
\x足胫肿曰水\x 吴云。脾胃主湿。肾与膀胱主水。其脉皆行于足胫。故足胫肿者为水。简按金匮要略云。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x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x 赵府本。妊。作任。熊吴张并同。张云。心脉动甚者。血王而然。王
启玄云云。盖指心经之脉。即神门穴也。其说甚善。任。妊同。孕也。简按论疾诊尺亦曰。女子手少阴脉动甚
者妊子。知是全本作足少阴者。未为得。王以动为厥厥动摇之动脉。马以妊子为男子。皆误。
\x未有脏形\x 马云。未有正脏之脉相形。而他脏之脉反见。春夏脉宜浮大。今反沉细而瘦。秋冬脉宜
沉细。今反浮大而肥。此即所谓逆四时也。玉机真脏论云。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脉浮大。名曰逆
四时。与此义同。志云。未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之脏形。简按吴张为真脏之脉形。非。
\x命曰反四时也\x 吴删四时二字。马云。是皆难治之证。犹脉之反四时也。王注为衍文。殊不知古人
以彼形此。则未必非取譬之意。(王注。当是新校正。)简按马注似傅会。
\x肝不弦肾不石也\x 张云。人生所赖者水谷。故胃气以水谷为本。而五脏又以胃气为本。若脉无胃气。
而真脏之脉独见者死。即前篇所谓但弦无胃。但石无胃之类。是也。然但弦但石。虽为真脏。若肝无气则不弦。
肾无气则不石。亦由五脏不得胃气而然。与真脏无胃者等耳。志云。弦钩毛石。胃气所生之真象也。真象见者。
谓胃气已绝。故死。然五脏之真象。乃胃腑精气之所生。精气绝。则肝不弦。肾不石。而又带钩弹石之死脉见
矣。高云。至春而肝不微弦。至冬而肾不微石也。简按高仍王义。近是。谢缙翁及袁表校本脉经。作肝但弦。
心但钩。脾但弱。肺但毛。肾但石也。未知据何本。
\x太阳脉至\x 张云。此言人之脉气。必随天地阴阳之化。而为之卷舒也。太阳之气。王于谷雨后六十
日。是时阳气太盛。故其脉洪大而长也。马云。按王注扁鹊脉法。亦后世假托之言耳。(王注。当是新校正。)
简按新校正扁鹊脉法。出于脉经。吕广说。出于七难注。太阳脉云云八字。吴本移于阳明后。仿于七难之例也。
\x少阳脉至\x 张云。少阳之气。王于冬至后六十日。是时阳气尚微。阴气未退。故长数为阳。疏短为
阴。而进退未定也。
\x阳明脉至\x 张云。阳明之气。王于雨水后六十日。是时阳气未盛。阴气尚存。故脉虽浮大。而仍兼
短也。此论但言三阳。而不及三阴。诸家疑为古文脱简者。是也。及阅七难所载。则阴阳俱全。三阳与此皆同。
至。谓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三阴三阳之辨。乃气令必然之理。
盖阴阳有更变。脉必随于时也。
\x琅 \x 张云。符瑞图曰。玉而有光者。说文曰。琅 似珠。简按禹贡。厥贡惟球琳琅 。孔传。琅
。石而似珠。尔雅释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 琳琅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