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为阴。故于温之之义而支矣。张注详备。今从之。
\x其高者因而越之\x 马云。谓吐之使上越也。
\x竭之\x 张云。竭。祛除也。谓涤荡之疏利之。可以治其下之前后也。李云。承气抵当之类。徐云。如
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x中满者泻之于内\x 吴云。中满。腹中满也。此不在高不在下。故不可越。亦不可竭。但当泻之于内。
消其坚满。是也。李云。内字与中字照应。
\x渍形以为汗\x 吴云。谓天气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则以辛散之物。煎汤渍其形体。覆而取汗也。徐
云。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
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x其在皮者汗而发之\x 张云。前言有邪者。兼经络而言。言其深也。此言在皮者。言其浅也。滑云。
二汗只是一义。然渍字轻。发字重也。简按滑注。似与经旨相乖矣。
\x其 悍者按而收之\x 吴云。 悍。卒暴也。按。谓按摩也。言卒然暴痛 悍之疾。则按摩而收之。
收。谓定其 悍也。简按张以按为察。李为制伏酸收。用如芍药之义。并非。
\x审其阴阳以别柔刚\x 李云。审病之阴阳。施药之柔刚。简按柔剂刚剂。见史仓公传。此说为是。
\x血实宜决之\x 张云。决。谓泄去其血。如决水之义。
\x气虚直HT 引之\x 甲乙。HT 。作掣。吴云。HT 。掣同。气虚。经气虚也。经络之气有虚。必有实处。宜
掣引其实者。济其虚者。刺法有此。张云。掣。挽也。气虚者。无气之渐。无气则死矣。故当挽回其气。而引
之使复也。如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是皆掣引之义。简按张注虽
明鬯。不如吴氏之于经旨而切矣。(字书。HT 。音誓。牛两角竖者名HT 。)



<目录>卷二

<篇名>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属性:马云。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此与灵枢根结篇。相为表里。
\x其要一也\x 吴云。其要则本于一阴一阳也。张云。一。即理而已。志云。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
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简按吴注为得矣。
\x万物方生\x 方。今也。诗秦风。方何为期。郑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也。
\x命曰阴中之阳\x 吴云。言天地生物之初。阴阳之判如此。简按此节。举阴中之阴。阴中之阳者。即
为次节论人身中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之起本。
\x阳予之正\x 吴云。予。与同。简按予。王读为施。意正同。志云。予。我也。可谓强解矣。
\x天地四塞\x 张云。四塞者。阴阳痞隔。不相通也。
\x亦数之可数\x 吴云。数。上如字。下上声。张同。简按马云。俱上声。恐非是。张云。凡如上文者。
皆天地阴阳之变也。其在于人。则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上下表里。气数皆然。知其数则无不可数矣。数。推测也。
\x三阴三阳之离合\x 张云。分而言之。谓之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x圣人南面而立\x 张云。云圣人者。崇人道之大宗也。南面而立者。正阴阳之向背也。简按易说卦。
圣人南面而听天
下。向明而治。礼郊特牲。君之南乡。答阳之义也。
\x后曰太冲\x 张云。人身前后经脉。任脉。循腹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循背里。出颃颡。
其输上在于大杼。分言之。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冲行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出于动输篇。海论。
痿论。又逆顺肥瘦云。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故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合言之。则任冲名位虽异。而同出一
原。通乎表里。此腹背阴阳之离合也。
\x结于命门\x 张云。下者为根。上者为结。志云。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
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
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简按此经余经。不言结。故志详注之。
\x名曰阴中之阳\x 张云。此以太阳。而合于少阴。故为阴中之阳。然离则阴阳各其经。合则表里同其气。
是为水藏。阴阳之离合也。下仿此。
\x中身而上名曰广明\x 吴云。言所谓前曰广明者。指中身而上言之。中身而下则非也。
\x厥阴之表名曰少阳\x 志云。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
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