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
热,刺手少阴。(神门主之。神门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阴俞也。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按∶心
藏火,得邪则火益炽,故烦甚而欲清水也。火内炽则外转寒,故不甚热而多寒,应热而寒,故曰反也。)肝疟者,
令人色苍苍然,大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中封主之。中封在足内踝前一寸半,陷者中,仰足而取之,
伸足乃得之,足厥阴经也。刺出血止,常刺者可入四分,留七呼,灸三壮。按∶前已言足六经之疟矣,兹又出肝
脾肾胃四疟,乃其证与前异,少胆与膀胱疟,更肺心二疟,居手经之二,不知何故。岂一经之证多端,前言之
未尽,后更变其文以畅之?抑本非同篇,古人或因其均为论疟,故合为一篇,是以文义参错欤?皆未可知也。
苍,青色,老瘁也,肝邪自病故色苍。人郁不乐则叹息,邪气抑肝,故叹息若死状也。)脾疟者,令人寒腹中
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商丘主之。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足太阴经也。刺三分,
留七呼,灸三壮。按∶脾经内主肠腹,故寒则痛,热则鸣也。)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大钟主之。取如前足少阴疟中法。按∶本篇论疟诸证,前后殊别,病本多
端,其不同宜也。乃王氏之注穴俞刺灸,亦皆差别,其相同者,惟此肾疟一则而已。详求其义,差别者是则相
同者非,盖后证既与前异,则穴俞自应不同,何得仍如前法也。)胃疟者,令人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
胃热脾虚,故善饥而不能食,食则支满腹大也。
是以下文兼刺太阴。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厉兑、解溪、三里主之。厉兑在足大趾次趾之端,
去爪甲如韭叶,阳明井也。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壮。解溪在冲阳后三寸半,腕上陷者中,阳明经也。刺五分,
留五呼,灸三壮。三里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肉分间,阳明合也。刺一寸,留七呼,灸三壮。然足阳明
取此三穴,足太阴刺其横脉出血也。横脉谓足内踝前斜过大脉,则太阴之经脉也。按∶此注云解溪在冲阳后三
寸半,气穴论注二寸半,甲乙经作一寸半,当以甲乙为正。)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缓者中风,大为气实,虚者血虚。血虚气实,风又攻之,故宜药治
以遣其邪,不宜针泻而出血也。按∶注以大为气实,误矣。大而有力乃为实,今大而兼虚,其为无力可知,故宜
药以补正而祛邪,不宜用针泄气,更增其虚也。)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先其
发时,真邪异居,波陇不起,故可治。过时则真邪相合,攻之则反伤真气,故曰失时。)



<目录>外篇\卷之八

<篇名>刺腰痛篇

属性:人之一身,屈伸俯仰,惟腰是赖,故病则多痛。自足太阳以至奇经别络等并令腰痛者,或经之所至,或络之
所系,或脉之所过,世以为尽属肝肾者误也。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足太阳脉,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别下贯臀,故令人
病如是也。按∶新校正云∶“甲乙经贯臀作贯胂,刺疟论注亦作贯胂,三部九候论注作贯臀。”)刺其 中太阳
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中,委中也。在膝后屈处, 中央约文中动脉,足太阳脉之所入也。刺五分,留七
呼,灸三壮。太阳合肾,肾王于冬,水衰于春,故春无见血也。)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
以俯仰,不可以
顾。足少阳脉,绕髦际,横入髀厌中,故令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
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阳明之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其支别者,目锐 下入大迎,合手少
阳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故不可以顾。按∶新校正云∶“甲乙经行手阳明之前,作行手少阳之前也。”
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成骨谓膝外近下, 骨上端,两起骨相并间,陷
容指者也。 骨所成柱膝髀骨,故谓之成骨也。少阳合肝,肝王于春,木衰于夏,故无见血也。)阳明令人腰痛
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足阳明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又其支别者,起胃下口,循腹里,至
气街中而合以下髀,故令人腰痛不可顾,顾如有见者。阳虚,故悲也。)刺阳明于 前三 ,上下和之出血,
秋无见血。(内经、中诰流注图经,阳明脉穴俞之所主,此腰痛者,悉刺 前三 ,则正三里穴也。阳明合脾,
脾王长夏,土衰于秋,故秋无见血。按∶新校正云∶“甲乙经 作 。”